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晚报:假特供背后的真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23日 15:12  新民晚报

  蒋萌

  自本月起,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假借国家机关名义生产销售特供、专供商品的专项行动。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也报道了贵阳市查获一批假冒武警特供、专供酒。 

  不禁想到前些天老友聚会,一位老兄带来一瓶茅台酒,上面赫然印着“xx军区专供”。这位仁兄混得有头有脸,酒大概也是“买的不喝,喝的不买”。不过,“专供茅台”的口感很可疑,极辣嗓子,喝点就晕,丝毫没有醇厚绵柔之感。现在看来,八成就是“假冒特供”。 

  形形色色的假冒特供品的本质都是“拉大旗做虎皮”。之所以有市场,一是瞄准了特权人群,二是抓住了两种微妙心态——送礼者讲究面子与够意思,看重的是包装、档次,对高价不但不排斥,还觉得越贵越能“聊表寸心”,试图令公关变得顺利;收礼者往往怀有虚荣心,认为高价高质非一般人消受得起,特供专享才能体现“高人一等”,即便事后发觉特供品有问题,也不会投诉维权。在特权享受特供的过程中,灰色乃至腐败交易随之出现。假冒特供品的生产者趁机浑水摸鱼,赚得盆满钵满。 

  普通百姓偶尔也能接触到真真假假的特供品,此时人们的心理同样值得揣摩。或许,可以总结为“臭豆腐效应”——闻着臭,吃着香。尽管许多人痛恨特权与受贿,可如果有机会尝试“沾光”,未必会拒绝。这不只是好奇心作怪,一些人甚至会怀着羡慕的目光打量特供品。此时,问题已不在特供本身,而在于人的贪婪与攀比。 

  真的特供品并非传说。但是,特制决定了数量稀少,在供给上也比较低调。毕竟,搞特权上不了台面,以权谋私者巴不得神不知鬼不觉,怎么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正因如此,那些满世界宣传、唯恐别人不知道“特供”的,往往是噱头扯淡,是为了牟利。 

  比如,某个曾标榜“航天员专用”的牛奶品牌,却接连闹出学生饮用后集体中毒、被检出致癌物超标、更改生产日期等丑闻。虽然该品牌近期全部更换包装,也不再提专供了,可革面之后能否洗心,还得以观后效。 

  治理专供乱象,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对于“真的假特供”——与“被供应单位”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假冒产品,工商与质监部门理当给予严打,阻断制假售假的暴利链条,不能让劣质产品披上华丽外衣坑人。对于“假的真特供”——知名机构有偿出让自身名号、变相为问题产品代言,有关部门必须进行专项整治,严禁并严惩利用机构公信力换取私利,避免权力被利益绑架,甚至替问题企业捂盖子。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十八大将适当修改党章写入重大战略思想
  • 体育国际自盟宣布对阿姆斯特朗终身禁赛
  • 娱乐董洁经纪人:潘粤明霸住房子 揭嗜赌始末
  • 财经前三季度罚没收入成地方增收主要途径
  • 科技苹果iPad mini发布会探营(高清图)
  • 博客代购被判刑11年离职空姐:量刑太重了
  • 读书文史观天下:俄罗斯“彼得大帝”普京
  • 教育成都现“学霸”周末泡图书馆12小时(图)
  • 育儿奶奶买早点妈妈睡着新生儿险被抱走(图)
  • 健康碘盐诱发甲状腺癌? 老年人如何老有所医
  • 女性如花教你打造小V脸 2013春夏时装趋势
  • 尚品秋冬季男士风衣穿搭指南 爱摇滚也爱酒庄
  • 星座测试你熟女吗 漫画:12星座御姐控
  • 收藏上海大东方画家村解散 文物沈宅拆除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