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10:36 新浪综合

  产地造假、基粉过期、运输变质、官方护短

  澳洲问题奶,中国“走麦城”

  国家质检总局2016年的进口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中,不合格的进口巴氏杀菌乳全部来自澳大利亚。

  中国对境外乳制品企业的监管,更多还是在产品进口环节,对生产环节还无法直接监管。

  方兴未艾的澳大利亚乳制品对华出口,陡生了不确定性。

  2016年11月4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认监委)官网更新了境外乳制品企业在华注册名单,澳大利亚的两家百年乳企——Viplus Dairy(维爱佳乳业)和Camperdown Dairy(坎珀乳业),痛失在华销售的资质。

  在这张名单上,维爱佳乳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全脂乳粉、部分脱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等,统统被暂停进入中国市场;而坎珀乳业的产品,则涉及巴氏杀菌乳、发酵乳、稀奶油等乳制品。

  不过,在1号店、天猫等电商平台,维爱佳乳业的产品依然有售。

  “对于资格暂停日期之前生产的产品,依然可受理报检。”认监委注册管理部在回复消费者疑问时称,检验检疫机构对可受理报检的相关产品将按生产日期进行抽样,并开展标准规定的全项目检测。

  不过截至发稿,对于维爱佳乳业被暂停注册资格,认监委并没有给出具体原因。

  倒是澳大利亚政府表示了异议。“维爱佳乳业的生产程序符合所有必要的安全和质量标准,我们要求取消对于该企业暂停注册的决定。”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回复中,澳大利亚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文森特表示。

  “澳官方审查 遭受质疑”

  尽管在中国市场并非一线品牌,但维爱佳乳业在华销售的奶粉品牌数量繁多,包括维爱佳、安乐宝、坦图、澳励娃、麦凯瑞等近十个品牌,其中多个品牌在天猫、1号店等电商平台有售。

  此前曾有消息称,在中国市场销量可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贝拉米,维爱佳乳业也是其重要的采购商之一。不过,贝拉米中国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问询时否认了这一点。

  公开资料显示,维爱佳乳业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是澳大利亚最早从事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研发的乳企之一。工厂先后被评选为澳洲乳制品销售冠军。

  叫停产品在华销售,并非澳方主动之举。澳大利亚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文森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1月4日,该部收到中国认监委的投诉,点名要求监管部门对维爱佳乳业出口中国的乳制品进行检查。

  不过在审查后,澳大利亚农业部明确表示,公司的产品符合中澳两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我们已经向中国认监委申明了这一点,要求取消对维爱佳产品暂停注册的规定,重新恢复乳制品对华销售。”

  南方周末记者向中国认监委发函询问原因。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多位资深乳业人士分析,产品在报关检测时发现不合格,或是申请企业的资质、流通环节存在不合规,都可引发被暂停注册;而如果产品在中国被检测出食品安全问题,同样也会被叫停。

  “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维爱佳工厂的生产环境存在问题。”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他还提到,暂停注册资格与去年该公司销售“过期”基粉(尚未添加营养素,或是还需添加其他成分的半成品奶粉)也有关系。

  2015年11月,澳大利亚农业部接到维爱佳乳业内部人员的举报:工厂在销往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使用了过期的基粉。这批基粉的最佳使用日期应为2014年末和2015年初——也就是说,基粉已过期近一年。

  这名内部的举报者称,中国的食品安全法严禁使用超过保存期限的产品来生产食品,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管理也愈发严格。因此,在被管理层指示使用过期基粉后,“工人们做出了对抗行动”。

  但随后,事件的进展让工人们震惊——他们被出示了一份由基粉供应商、新西兰Synlait乳业代表签署的证书,该证书延长了基粉的保存期限。

  有意思的是,按照官网描述,维爱佳图拉乳制品厂坐落在威尔逊岬国家公园附近的天然牧场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牛儿满地,“婴幼儿配方奶粉只选用当地最纯净的吉普斯兰天然牧场奶源。”

  2014年3月,澳大利亚全国性报纸《周末澳大利亚人》的记者造访工厂,却发现“偌大的厂区几近荒废,只有零星几个工人,压根没见到一头奶牛”。

  不过,在“过期”基粉风波中,主管食品安全的澳大利亚农业部,还是对审计和监视的结果满意,“维爱佳的生产流程和记录存档通过了审计和许可。我们给出了一些推荐性的意见,得到了该公司的采纳。”

  “澳大利亚官方的审查遭受质疑,认监委对此并不确信。”宋亮分析。

  维爱佳乳业未正面回应。但公司首席运营官彼得·坎宁汉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11月7日,澳大利亚农业部结束了对公司的审查,未发现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将配合任何调查,为消费者供应高标准、高质量的奶粉。”

  霉菌超标,频上“黑榜”

  一边是暂停企业在华注册资格,另一方则反复强调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中澳双边乳制品贸易中,这样的“嘴仗”似曾相识。

  在认监委11月4日公布的榜单中,澳大利亚百年乳企“坎珀乳业”,同样遭遇了取消对华注册资质的尴尬。

  坎珀乳业是被中国政府认证能够就鲜奶快速清关的两家澳大利亚公司之一,从牧场到中国零售货架,只需7天时间。正因为此,2015年,澳大利亚乳企Australian Dairy Farms (ADF)曾宣布,要以1100万澳元收购坎珀乳业。

  “虽然量还不大,但潜力无穷。”ADF在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坎珀乳业每年生产1500万升牛奶,并设定了要增产到5000万升的目标。

  坎珀乳业渐为国内消费者所知,始于2016年8月被国家认监委“点名”——在当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中,坎珀乳业的产品多次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超标。

  “上榜”产品涉及澳兰吉小镇部分脱脂巴氏杀菌乳、澳斯淳全脂巴氏杀菌乳、澳洲农场减脂草莓味发酵乳、早安六点减脂混合莓果味发酵乳。除了霉菌超标,不合格的原因还包括超过保质期、标签不合格。

  8月26日,国家认监委约谈澳大利亚驻华使馆,通报上述情况。同时,为了充分评估并管控澳大利亚输华巴氏杀菌乳企业生产过程及转运冷链风险,国家认监委要求澳大利亚主管当局以及41家已注册的巴氏杀菌乳企业,限期提交相关技术性证明资料,并将全面加强对澳大利亚乳品生产企业的后续监管,督促其持续满足注册要求。

  “暂停对华贸易的决定是夸大其词。”坎珀乳业首席运营官彼得·斯基恩坚持认为,公司的任何产品都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按照他的说法,公司对华出口的巴氏杀菌乳是出售给一家进口商,交接后公司就难以控制诸如冷链、运输等问题。因此,乳制品一旦离开澳大利亚,“其冷链、保质期不应该由坎珀乳业负责。”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澳大利亚农业部新闻发言人乔伊斯·巴内比的支持,“坎珀乳业被暂停注册资格,与牛奶本身的质量无关。”

  不过在业界人士看来,这样的说法纯属推卸责任——按照惯例,进口巴氏奶的冷链物流贸易由出口商负责。国家质检总局检测不合格意味着,巴氏奶出厂后的冷链全无保障。

  问题频发非偶然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以来,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口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中,不合格的进口巴氏杀菌乳全部来自澳大利亚。

  资深乳业分析师、中国乳业俱乐部发起人雷永军曾表示,巴氏奶的保质期非常短,加之并不像常温奶那样进行彻底杀菌,受运输过程中温度和搬运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问题,“包装不严密,甚至成品后在阳光下暴露过长时间,都会导致产品变质。”

  不过,在原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看来,澳大利亚乳制品问题频发绝非偶然。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的五年内,澳大利亚乳制品对华出口增速高达29.8%。仅2015年-2016年,澳大利亚对华乳制品的出口量就达到8.89万吨,中国成了澳大利亚乳企除本土外最大的乳制品市场。

  “澳洲乳制品大规模出口中国,也就是最近三四年的事。市场流通环节的规律还没有摸透,怎么可能不出问题?”王丁棉说。

  目前,中国对境外乳制品企业的监管,更多还是在产品进口环节,对生产环节还无法直接监管。澳大利亚不少乳制品企业代工品牌众多,生产完一个品牌的产品后,需要彻底清洗加工设备才能继续生产另一个品牌,“哪怕留下一点奶锈,也可能培养细菌。”王丁棉分析,坎珀乳业多批次产品菌群超标,不排除这个原因。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中国,基数大了,难免会出现问题。”宋亮说,问题奶的频现,与中国抬高门槛、加强监管也密不可分。

  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加强全过程风险防控,突出重点问题综合整治。该工作安排尤其提出,要持续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和乳制品等重点产品的监控。“稍微觉得有不好的苗头,监管部门马上按暂停键。”宋亮说。

  廉价进口奶涌入

  澳大利亚产牛奶频曝食品安全问题,也让进口牛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监管的收紧,越来越多的贸易商看好进口液态奶,进口液态奶正成为一股独立的力量,低价攻入中国市场。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8月,国内累计进口液态奶42.3万吨,同比增长63.4%,几乎追平去年进口总量,预计今年的总量或将超过70万吨。

  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发现,1号店、京东等多家电商平台上的进口牛奶品牌均达到近百个。和国产普通纯牛奶相比,它们的价格持平甚至更低——以京东超市的蒙牛和德国Aria爱氏晨曦两款全脂牛奶的价格为例,蒙牛250ml×12的价格为43.2元,后者1L×12的价格为99元。爱氏晨曦的价格远低于蒙牛。

  低廉的价格,并不代表进口牛奶亏本卖。由于国际奶价较低,国外生鲜乳在当地的出厂价多在2元/公斤左右,即便加上增值税、进口关税等一系列费用,进口奶的完税价格约在6-8元/公斤。目前,进口牛奶主要依靠线上渠道销售,流通成本较传统渠道更低,这也让它们的价格空间更大。

  大量进口液态奶的涌入,让业内人士忧虑。

  在过去,液态奶尤其是巴氏奶,因为保质期短、对储存的条件要求高,一直被视为本土奶业对抗进口品牌的最后防线。但显而易见的是,继大包粉和小包装婴幼儿配方奶粉后,液态奶市场也正在被打开。“洋牛奶全面进攻中国市场,‘狼’真的来了。”王丁棉感叹。

  廉价进口牛奶的涌入,也被认为是引发国内原奶危机的原因之一。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企人士介绍,一直以来,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存在“国内生鲜奶”和“进口乳制品”两个池子,两个池子互通,乳企可以根据政策和市场环境随时调用。

  2013年8月的“恒天然肉毒杆菌风波”,导致新西兰进口奶粉受限,一度疯狂进口的国内乳企感到惊慌,于是转向另一个池子抢奶,“奶荒”随之出现;而2014年初恢复新西兰奶粉进口后,国内的池子就显得有点多余了。

  “国内原奶价格连连下跌,收购平均价从4.26元/公斤跌到了3.39元/公斤,部分地区的收奶价格甚至低过瓶装矿泉水,倒奶杀牛的现象随之出现。”上述乳企人士说。

  2016年上半年,冲击从中小养殖户波及了国内大型原奶企业。西部牧业、原生泰牧业等主要原奶上市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国内最大的原料奶供应商现代牧业的2016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亏损5.6亿元,为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

  不过好消息是,国内奶业有了开始复苏的迹象。一位参加了10月底农业部奶业发展座谈会的地方乳协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国内的生鲜乳收购价格开始企稳反弹,9月的平均收购价格为3.48元/公斤,同比上涨了2.1%,预计奶价还会继续回暖。

  在上述乳协人士看来,由于成本更低,加之“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任度较低,进口乳制品的大量涌入几乎已成定局。“不过,最坏的时刻似乎已经过去。”(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李彦丽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