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新西兰奶粉中检出双氰胺 专家称不必过于恐慌

2013年01月26日 10:00  京华时报 

  本报讯(记者胡笑红)享誉全球的新西兰牛奶及奶制品近日被检测出含有低含量的有毒物质双氰胺,昨天,外媒披露了这一消息,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昨天证实了该消息。作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昨天也发声明表示,“恒天然产品不含食品安全风险”。

  ■新西兰官方:少量新西兰乳品含化学残留物

  新西兰第一产业部新闻官约瑟·维达尔昨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仅有很少量的新西兰乳制品可能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因为只有约5%的新西兰牧场使用含有双氰胺的化肥培育草场,并且每年只使用2到3次。

  维达尔说,新西兰并未召回或停止出售被测出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的乳制品,因为食用这些乳制品不会对人体有害。新西兰乳制品出口仍在正常进行。新西兰政府已经向新西兰驻华使馆通报了这一事件,以后还会视情况向中方通报。

  不过,维达尔说,新西兰两家主要化肥生产商已经主动停止生产含有双氰胺的化肥,此举旨在确保包括中国在内的新西兰乳制品出口市场继续对其产品质量保持信心。

  据报道称,去年9月,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兰乳制品公司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经调查发现,大约有500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用于促进草的生长。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中双氰胺残留物的安全含量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但媒体报道称,大剂量的双氰胺会对人体有害。不过,新西兰方面认为,含有少量双氰胺残留物的食品对人体无害。

  ■恒天然:不含食品安全风险

  昨天,恒天然也发来声明直接引用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官员的表述称:因牧草使用双氰胺而造成产品中含有微量双氰胺残留并不会构成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会对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带来任何风险。但是,恒天然集团表示,虽然检出双氰胺不存在食品安全或健康风险,但为杜绝双氰胺进入新西兰食品的可能性,恒天然赞成采取最严厉的预防措施,支持新西兰两家化肥公司(Ravensdown 和 BallanceAgri-Nutrients)主动暂停出售和在牧场使用双氰胺化肥。

  恒天然公共事务董事总经理托德-穆勒说:“新西兰监管部门初级产业部已经和我们确认,双氰胺残留并不会构成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国际上对于食品中双氰胺残余量尚缺乏统一标准,鉴于新西兰对国际贸易的高度重视,主动停止使用双氰胺是新西兰方面的负责任之举。”

  恒天然声明还表示,公司将会参加由新西兰初级产业部成立的一个工作组,来研讨暂停使用双氰胺对畜牧业环保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

  ■国内市场

  超7成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

  专家建议不必过于恐慌

  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昨天表示,我国每年进口大包装奶粉达到60万吨,其中来自新西兰的达到45万吨,占比达75%左右。

  王丁棉还表示,洋品牌以及国内的雅士利、伊利、蒙牛等都使用新西兰奶源作为原料。光明乳业几年前就认购了新西兰乳企生产奶粉;伊利、雅士利近期也宣布斥巨资将在新西兰建立子公司。

  “其实对于此次事件,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必太惊慌”,王丁棉表示,中国的奶牛是圈养式,而新西兰是放牧型的,草原要杀虫,那么这些化学剂或多或少地进入奶牛的身体中,这是任何养殖环境中都可能存在的。主要还要看是否检测出来,检测出这样的物质浓度高不高;另外,因为双氰胺并无标准,有的国家没有这样的检测项目,或者检测没那么细致。

  “从食品安全角度看,导致奶源不安全的因素有三个,病毒等微生物、化学污染以及重金属”,王丁棉表示,此次双氰胺为化学污染,如果是检出量超高,则一定要彻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但此次能检测出来,应该是件幸运的事情,从目前报道来看其含量不高,消费者没必要特别恐慌,应冷静消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安倍:要为日中首脑会谈做准备
  • 体育澳网-李娜两度扭伤脚踝遭逆转 无缘冠军
  • 娱乐网曝央视春晚歌舞节目单 那英将唱新歌
  • 财经国企建言外储注资助其出海 称合情合理
  • 科技百度推广系统禁用360浏览器
  • 博客赵红霞色诱重庆要员床戏幕后有武戏
  • 读书国民性与民主制度的纠结:骄傲的印度
  • 教育南京一老师用民国课本义务授课受热捧
  • 育儿新西兰牛奶发现有毒物质或打击乳品行业
  • 姚树洁:高房价逼女白领不与穷老公下崽
  • 林采宜:新型城镇化需要多少钱
  • 陈功: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法教两个字
  • 张明:安倍新政损人不利己?
  • 陈伍胜:老女人独斗国会山一群老男人
  • 郑风田:食品安全能否迎来春天
  • 黄凡:淡定投资才会令你富足
  • 苏培科:中国需要对不动产进行大普查
  • 谢百三:牛市现象与感觉
  • 高善文:2012年4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