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不是小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6日 23:01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武平

  苏轼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说的是宋时论画观念,也是谈艺之真谛。"诗画本一律",此论于古于今,皆可谓言尽其妙。古事遥远姑且不论,却看沪上画报趣事,说的是李鸿章后人,首次出面非难亲戚张爱玲:

  "你看过张爱玲的小说吗?她也算是我们李家的人,文忠公的曾外孙女。她写过不少书,写那些破落贵族,里面很多人物的原型都是李家的影子……我们这一代人没见过她,上一代见过,可是都不喜欢她……"(第六代孙李永伟)

  "张爱玲胆子大,讲了不少实话,揭露了大家族生活中非常压抑的一面。有些内容别人不清楚,而李家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可是她光写那些不好的,于是把李家人得罪光了,连她的父亲和舅舅都大光其火。很多人从此不再理睬她,当然她也懒得再理李家人。事实上她连张家人也懒得理睬,后来越来越孤独……"(曾侄孙李家锦)

  "张爱玲的<金锁记>发表后,我们父母是很有意见的,因为里面内容是在影射李家,但又与事实出入甚大。我父母之所以没有站出来反驳,一来是看她那是要靠写作吃饭,父母又

离婚了,小姑娘一个,也就不去计较了;二来她写的是小说,不用真名真姓,也就更没有必要追究。"(玄孙李道桦)

  就人情物理而言,诸人责骂张爱玲无可厚非,毕竟小说中的影射不能抹去。但小说之所以为小说,而非个人传记或者社会政治历史,世人就有必要自省,不可"见与儿童邻"。"对号入座"难免,也最煞风景;曲笔嘲讽乃至诋毁别人,尤其出手无涉"天工与清新",那就实在没有什么高明可言了。钱锺书深谙此理,知道自己"不大满意"的虚构会招訾议,索性书甫付印即高高挂起"免战牌":"节省人工的方法愈来愈进步,往往有人甘心承认是小说或剧本中角色的原身,借以不费事地自登广告。为防免这种冒名顶替,我特此照例声明,书里的人物情事都是凭空臆造的。不但人是安分守法的良民,兽是驯服的家畜,而且鬼也并非没管束的野鬼;他们都只在本书范围里生活,决不越轨溜出书外。假如要顶认自己是这本集子里的人、兽或鬼,这等于说我幻想虚构的书中角色,竟会走出书,别具血肉、心灵和生命,变成了他,在现实里自由活动。从黄土抟人以来,怕没有这样创造的奇迹。"话虽如此,但识者仍能从其书中辨出个别人的影子。夏志清打<灵感>中鉴判出戏弄鲁迅的笔触,也看见了"蒋光慈、曹禺和巴金的混合体";新加坡某人看见了茅盾、老舍、郭沫若和张资平的形象,"甚至歌颂母爱的冰心也有份"。他们眼力好,治学的"书外功夫"也真不错。也许得请他们读读<东藏记>,看看里面的"影射",可信的究竟有几分。但得告诉外洋的鉴赏家,宗璞虚写的夏正思,熟悉杨绛的读者无需花心思,就可看出是那个"背着进步包袱"、以"马克思主义前辈自居"的美国教授温德(Robert Winter)先生。

  小说乃"出于稗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之议";小说不是小说,即成闹剧抑或悲剧。请相信昆德拉:"在小说的相对性世界中没有仇恨的位子,为了清账而写小说的作家(不管是为清个人的账还是为清意识形态的账)必定遭到美学上的灭顶之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