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胶集团杨福安:希望阿胶像咖啡一样普及

2013年08月20日 18:19  新浪财经 微博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在中国阿胶市场上,主要角色有二:东阿阿胶与福胶。相对于东阿阿胶而言,福胶在市场上一直颇为低调,不显山不露水,而当前一系列动作均被业界解读为其“悄然低调扩产”。目前,福胶集团投资10亿元启动的4000吨阿胶扩产项目已经进入验收阶段,福胶集团总经理杨福安表示:“现在是阿胶市场最好的时候。”

  在传承和创新中博弈

  “这个四千吨的扩产项目不能仅仅理解为扩产,应该说是在中国阿胶行业的一次大的革命,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杨福安眼睛里满是憧憬,还有一种天降将大任于斯人的感觉。

  根据规划,福胶整体项目一是投资10亿元启动4000吨阿胶扩产项目,二是投资10亿元启动福胶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年生产阿胶制剂6000吨,将成为全国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阿胶制剂生产基地。他坦言,两个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

  其实,三十多年来,杨福安一直与阿胶为伴,福胶是他一生中的至宝,动情之处,杨福安说:“我生是福胶人,死是福胶鬼”。

  可以说,是杨福安给了阿胶更多的存在态势,赋予了阿胶更多的可能。公开资料显示,福胶是全国最早的阿胶生产企业,始建于1950年,前身是山东平阴阿胶厂,集东阿镇“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王氏景春堂”、“于氏天德堂”等老字号作坊,由政府指令合并组建的全国第一家国营阿胶专业生产厂。改制前的1995年,阿胶厂年销售额已经达到6000万元。目前福胶主营福牌阿胶及系列药品、食品、保健品,兼营机床、房地产业的现代化集团公司,主导产品福牌阿胶,为阿胶行业唯一中华老字号品牌。

  “没有创新就很难保持住它的传统,不能把落后落伍理解为传统。”杨福安觉得应该用新的内容来保住传统的东西。

  他首先实施了工艺技术改造——在全国率先建起了阿胶现代化常年生产流水线,结束了2000多年来季节性生产阿胶的历史。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福胶集团投资10 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建立了四个生产基地,全部药品、保健品、食品都通过了国家资质认证,阿胶产能、质量、品牌均居全国第一,建立起全国第一家阿胶研究所。

  杨福安还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开创了福胶的中药现代化之路。他率领相关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 ——纯阿胶制剂、复方阿胶制剂、以阿胶为原料的保健品和食品等新产品,真正实现“昔日皇家专用,今日百姓共享”。

  还进行了产品标准化研究——编写了全国通用的第一部《阿胶生产工艺规程》和《阿胶生产岗位操作法》,率先编写了阿胶 生产、质量、检测标准并载入《中国药典》,成为全国阿胶质量控制的典范。

  福胶集团也遇到过波折和荆棘,无论是改制初期与平阴医药公司的联姻,还是与济南三株公司的合作,以及后来虚假的“马皮事件”,让福胶在不同阶段遭受不一样的阵痛。2002年之后,福胶迎来的是3年沉寂。杨福安没有服输:“一个2000多年的品牌不会说倒就倒,我们迟早要翻身。”在一系列举措后,福胶终于从当年的阴影中走出,市场份额也快速上升。

  福牌阿胶迅速成长为阿胶行业的一颗璀璨明星,为阿胶业界唯一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福胶阿胶在全国所占的销量比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 

  “透明是对产品,对企业最好的保护。”杨福安深信这点。为做好阿胶龙头企业的领头羊,福胶集团对外开放企业,把企业打造成一个省级旅游示范工厂,与旅行社签订协议,对公众开放整个生产流程。

  福胶阿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同时伴随着质量标准的修订、完善、增加过程,现在中国有几本药典,几本药典里有很多都掺杂了福胶的企业标准。

  希望阿胶像咖啡一样普及

  “不能把阿胶仅仅理解为一种产品,阿胶应该是一种资源,应该诞生出更多的产品和产业链。”杨福安觉得传统的思想让阿胶的发展受到了局限,而应该打破思维,挖掘更多的潜在价值。

  提及阿胶在国际上的销售情况,杨福安坦言现在中医药在国外还存在着一些偏见。福牌阿胶在世界上行销六十多个国家的出口,但是仍主要局限于华人圈子里。真正的外国人很少吃阿胶。

  针对这个现象,杨福安称已提出了“文化推广”:一方面是阿胶文化,提出文化养生概念,向国外推广福牌阿胶,不是要做生意,而是要推广养生文化;第二方面要了解国外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接收方式,福牌阿胶要做到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不同民族的需求为导向,用高科技技术打造不同消费群体能够接受的不同新品种,同时保持阿胶的特色传统疗效,希望阿胶有一天可以像咖啡一样普及。现在阿胶系列产品国外销量占15%以上。

  杨福安相信这几年福牌阿胶会出现三个趋势,第一是过去是女人用,今后男女都用;过去是南方人吃福牌阿胶多,北方人不多,北方的市场也将快速上升;过去是冬天吃阿胶,夏天不吃,养生个性化服务推出后,夏天也有好多人会开始吃阿胶。

  作为中国阿胶的传承者,杨福安致力于阿胶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目前正在打造的中国阿胶文化园为国内唯一的自然中国阿胶文化园,实现了两千五百年阿胶文化的绽放新生。

  莱芜人拜师东阿成为阿胶引领人

  注定相遇的人总会相遇,就如杨福安与阿胶。

  “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狼溪河里去喝水,永济桥上遛三遭,魏家场里打个滚,至冬宰杀取其皮,制胶还得阴阳水。”25年前,年仅20岁的杨福安第一次听到了这首古老的民谣。传唱者均来自平阴县东阿镇的老百姓。从此,他迷上了阿胶。

  1983年,刚毕业的杨福安被分配到山东平阴阿胶厂工作,作为首批专业学校毕业的知识分子,杨福安刚开始只知道阿胶是上千种中药材里主要的一种。在入厂后的第一次集会上,厂长向员工提问,“为什么福牌阿胶好?”有一位师傅张口就说,“还是叫 新来的知识分子说说吧”! 按理说,杨福安刚刚进厂,对企业和产品还不算熟悉,可是工人愣是在大众场合下将了杨福安一军。当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阿胶研究透彻。于是,杨福安白天跟着工人师傅们学习传统的熬胶工艺,晚上回宿舍查阅资料,休息日和妻子一起考察东阿镇的自然条件、山水人文。

  他发现狼溪河源头群泉水中含着丰富的微量元素, 且水质软,水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与阿胶中的蛋白质结合后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而狮耳山又是一座天然的中草药宝库,漫山野草有很高的滋补药用价值。带着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他遍访了老一辈制胶传人,对阿胶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他还发现,虽然东阿镇有关阿胶生产技艺、工序及功效的知识很多,可是书本上记 载的很少,沿袭了几千年的传授方法是以师带徒、言传身教,而具体的制作工艺依旧模糊。

  为了更好的传承阿胶文化,杨福安的第一部著作《平阴县志·阿胶志》应运而生。杨福安说,仅从传统上认识阿胶是不够的,“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东西,同时也是一个高科技的东西,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含量,我们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如今,原来只生产传统胶剂的平阴阿胶厂已发展成集药品、保健品、营养食品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为业内翘楚。

  “福胶的发展不是盯着别人,而是瞄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杨福安坦言,福胶未来仍走社会化经营,将根据整体企业情况选择上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北京摔死女童嫌犯翻供:不知摔的是婴儿车
  • 体育皇马宣布续约C罗5年 年薪超梅西世界第1
  • 娱乐李亚鹏回京与王菲回同一个家 不提离婚
  •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保险公司养老不靠谱
  • 科技芬兰人的诺基亚:总部以PPT著称
  • 博客韩国强制扣留的豪华中国邮轮啥样
  • 读书外戚正史:历史上真实的年妃与年羹尧
  • 教育高中规定同性学生交往过密停课罚钱
  • 江濡山:央企海外投资败笔的四大原因
  • 水皮:IPO越简单越好
  • 洪平凡:全球金融危机五周年随笔
  • 西向东:为什么以房养老在美国也遇冷
  • 叶檀:以房养老不如以房租养老
  • 黄祖斌:中国以房养老的五大障碍
  • 刘石:中移动副总的垄断说颠倒黑白
  • 陶冬:联储出招 欧股聚财
  • 小小鸟:戈尔巴乔夫重出江湖
  • 曹凤岐:中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