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的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2.9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M2再创新低。专家表示,7月份M2增速下滑主因是财政存款多增。此外,M2对经济的指示意义在弱化,所以对其增速回落无需过度担忧。

  流动性和利率“双稳定”仍是主要目标

  “7月份信贷较上月回落7092亿元,与此同时,缴税因素使得7月份财政存款大幅增加1.16万亿元,两者共同作用下对7月份M2增速形成了较强的拖累。”在谈到M2持续走低的原因时,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多因素导致M2创历史新低点。相对积极的因素是,在央行维稳市场流动性的调控下,货币市场利率逐渐趋稳,二季度后市场整体流动性压力较上半年有所转松,直接融资市场有所好转。数据显示,7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849亿元,同比多增632亿元。之前企业债处于收缩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善。而金融机构购买有价证券也对M2增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综合正反多方面的因素,M2增速仅小幅下滑。

  在M2增速回落的同时,狭义货币(M1)余额达5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0.1个百分点。与M2增速回落相反,M1增速环比小幅上升0.3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连平表示,在上半年紧货币和强监管的政策预期下,市场超调,货币市场利率上行已经使得下半年直接融资规模收缩和间接融资成本上升等成为不得不关注和考虑的问题。进入三季度后,货币调控较上半年明显缓和,市场流动性补充和对冲都适时适度。为防止货币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以及受其影响的信贷利率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调控流动性的重点会聚焦在流动性和利率的稳定上。

  理性看待M2增速降低

  事实上,央行在8月11日发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当前M2增速比过去低一些,需要全面客观认识,M2低增速或将成为新的常态,这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获得的支持减弱。另外,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也在下降,对其变化可不必过度关注。

  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认为,M2同比增速要看GDP增速、CPI涨幅以及其他因子,2017年GDP增速目标为6.5%左右,CPI涨幅目标为3%左右,推算“其他因子”约为2.5%,为满足2017年经济增长所需的M2增速10.7%(6.5%+1.7%+2.5%)或更低,因此不必对M2增速的下滑过度担忧。

  对此,《报告》分析称,一是过去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较多与住房等货币化密切相关,而目前住房商品化率已经很高,货币需求增长相应降低;二是近些年M2增长较快还与金融深化有关,主要体现为同业、理财等业务发展较快,但金融深化进程并非是线性的,为了兴利除弊也会有一定起伏,近期M2增速有所降低正是加强金融监管、缩短资金链条、减少多层嵌套的合理反映。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表示,央行明确指出M2增速较低是金融严监管、金融同业之间的信贷派生减弱所致,社会融资规模平稳,信贷快增,结构改善,实体得到的金融支持并不弱,低增速或是常态,政策不会因此宽松。

  《报告》显示,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

  作者:张末冬

  编辑:吴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