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0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短期内引发贷款利率大幅波动可能性不大,长期来看,或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差临门一脚,即放开存款利率管制,银行的白刃战时代即将到来。
中国新闻周刊网7月24日讯(记者徐伟)近日,“贷款利率市场化”成为金融界最热门的话题,这是自去年6、7月份放宽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以来,利率市场化迈出的又一关键步伐。至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几近完成,只差“临门一脚”,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
贷款利率放开 短期影响不大
不过,对于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一众所期盼的改革,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业内专家学者存在一定分歧。
部分学者认为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在短期内,并不会对贷款利率产生震动,因为过去所执行的0.7倍下限,已经接近银行业盈利底线,在“钱荒”时刻,银行更是普遍惜贷,不会轻易将资金打折出售。触及下限的贷款仅为极少数,大多数贷款的利率都执行基准利率或以上。
根据央行2013年第一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一般贷款中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11.44%和23.79%,比年初分别下降2.72个和2.31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64.77%,比年初上升5.03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足以说明当前贷款资源的稀缺性,刚刚过去的“钱荒”更是让银行业心有余悸。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微博],对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分析,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的决定因素就是资金供求关系,在市场资金充裕的时候,利率会下降;反之,在资金短缺的时候,利率就会上升。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总额限制和存贷比约束决定了信贷仍是稀缺资源。“不同于存款,商业银行不会为了争夺贷款打价格战。相反,贷款下限放开增加了大企业对银行的议价空间,反而会加速银行信贷资源向定价更高的中小企业倾斜。从这个意义上,银行贷款利率不会趋势向下,息差甚至有可能不降反升。”
供职于某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学者赵庆明[微博],向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介绍,“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很少可以看到银行对大型国有企业贷款能够打七折,因为银行的信贷资金成本可能已经超过七折。比如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是6.0%,打七折是4.2%,但是现在信贷资金成本可能已经超过了4.2%,银行不可能做亏本生意。”
事实上,随着去年打响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枪,银行的“白刃战”时代就已经到来,银行息差收窄、利润普遍降低。2013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中仅宁波银行净息差高于3%,达到3.036%,银行业净息差几乎全面进入“2时代”。有分析认为,虽然今年中报净息差可能进一步缩窄,不过随着流动性趋紧,净息差或已触底。
“从目前中国短期资金链情况来看,资金的需求依然非常强烈,因此贷款利率总体上不会出现明显的下调,但是不排除对一些优质客户可能会有下调考虑。”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应展宇,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的确,从市场反应来看,7月22日,即央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的第一个工作日,15家银行均未调整对外公布的贷款利率。有分析认为,在新规实行后,银行还来不及对贷款利率标准作出研究探讨,或会观望一段时间,最后参考大行标准及自身业务状况进行调整。
中小企业融资 难题仍未破解
如果说放开贷款管制,对短期利率影响并不大的话,那么对长期利率和银行贷款对象的调整方面是否会有大的影响呢?中小企业是否可以借助贷款利率市场化的东风,解决融资难题?这是许多中小企业主迫切关注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大型企业的议价能力将再次提高,这有可能导致今后银行与大型企业之间的贷款协商不能达成一致,逼迫银行转向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这也是监管层希望看到的事情。”
赵庆明持相近观点,他向记者表示,“现在银行在和大企业进行信贷往来的时候,银行的定价权确实相对较弱,但议价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制于信贷资金的供给情况。总体而言,越是优质、大型的企业,议价能力越强,因此从收益平衡的角度考虑,一些银行开始更加重视中小企业,不过这在之前就开始了。”
从社会融资总量来看,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的比重已经降至50%多,其他融资渠道的出现和繁衍,使得大型企业的融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尽管如此,“除了国有企业外,很多中小企业、外贸型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即便他们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也不见得能够满足资金需求。”应展宇表示。
他认为,即便名义上贷款利率放开,但只要中国仍然延续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模式,贷款利率就不能完全体现出市场的变化。“因为主要的资金投向都是有政府背景或者政府担保的机构和平台,在中国的经济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认为贷款利率市场化会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是过于乐观了。”
“虽然目前银行的利差收入收窄,但仍然足以维持一个很高的盈利水平,银行没有必要通过寻求一种高利率、高风险的方式来赚钱,它还做不到完全的市场化。因为确实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出现了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银行可能不愿意承担这种风险,来换得一种更高的利润,除非信贷规模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收缩。”
北京大学曹凤岐教授同样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中小企业的风险要比大企业大得多,各领风骚三五年之后,可能很快就偃旗息鼓,在这种情况下,大银行未必会因为利率市场化就给中小微企业贷款。所以到底中小微企业能否享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好处,还有待观察。
存款利率放开 才是问题关键
在贷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之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只剩最后一道难关,即存款上限的放开。如果说前者还只是“温柔一刀”的话,那么存款利率的放开,很可能是解开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产生巨大杀伤力,它意味着银行靠吃息差就能安然度日的时代结束。
“利率市场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对机构的定位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不能再用垄断的方式来盈利”。因为存款利率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资金成本,放开竞争将会对银行盈利水平造成巨大冲击。
正是因为影响巨大,此次改革并未涉及存款利率,但无论从官方释放出来的政策信号,还是民间的呼声都昭示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在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银行不可能永远靠政策垄断过日子。
多位金融专家向本网记者表示,正因为牵涉面广,影响难以控制,未来存款的市场化之路,可能与贷款改革的“一步到位”不同,会采取“渐进放开”的办法,即浮动区间逐步扩大,比如从现在的10%扩大到20%,再往上。
赵庆明向记者分析,目前制约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第二是银行退出机制的完善和落实,第三是银行竞争的引入。
他特别强调,应该让银行优胜劣汰,实行破产机制。“虽然,我们在法律法规上有问题银行的退出机制,但不具有可操作性,而恰恰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存款人不能意识到银行可能破产,他的存款可能受到损失,那么谁给的存款利率越高,他就越往哪里走。这种情况下,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给出的基本利率都是同一个利率,那么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必须完善银行退出机制,而且要有可操作性。”
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放开前提
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人们最为担心的是由于银行间盲目竞争,高息揽储,造成金融机构资不抵债,并由此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之前,由于有国家信用担保,即便出现问题,也不会出现大面积挤兑,但利率市场化之后,需要建立起一种市场化的信用体系,即存款保险制度。
曹凤岐对记者分析道,利率市场化以后对中小银行是不利的,因为大银行不可以倒,很多风险可能会集中在中小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小银行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甚至破产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把存款利率放开就会出问题,所以存款利率放开需要慎重,做一些配套的准备。尤其是要给老百姓更多的投资渠道,如果完全集中在存款上,而存款利率又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股市的损失,也是老百姓存款的损失。”
对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曹凤岐等学者已经呼吁多年。2012年7月16日,央行在《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曹凤岐告诉记者,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有很多方案,条件已经成熟,关键问题是如何保障投资者的权利,比如说一旦出现问题,是全额赔偿,还是按比例赔偿;其次,大户和散户是不是一样的赔偿比例,这些必须要有明确的规定。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主要问题是如何对储户进行保障,存款保险制度会增加银行的负担,由银行交保险费,而不是储户交保险费,所以中小银行可能会感到头痛,他们本来实力不强,还要交保险费。老百姓可能更愿意把钱存到大银行,因为大银行更保险,所以未来的存款保险制度,必须综合照顾各方面的利益。”
刘熠辉认为,未来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资本会越来越精贵,面对负债成本上升,银行肯定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风险定价能力,过去银行靠吃利差的粗放增长模式会难以为继。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倒逼银行,去开发原来它不愿意开发的市场,去寻找新的盈利机会,提高其资产回报,所以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会有一个正向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