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邵健:股市融资额不够的观点对现实非常有害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7日 17:56  新浪财经微博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邵健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邵健

  新浪财经讯 “第十六届(2012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2012年1月7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资本市场:新起点、新机遇、新突破”。嘉实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邵健在论坛模块三“功能转型与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如何突破”上发言时表示,股市融资额不够的观点对现实非常有害。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邵健:各位来宾,大家好!下午这个板块好象是谈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和国际化,以及如何实现突破,所以我比较多的来谈这方面的看法。

  资本市场的功能大家都很清楚,包括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优化社会资源,提的最多的当然是增加直接融资。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个功能,十七大的报告里面提出来之后,提了几个月,后来大家都基本上不提了,叫做增加居民财产性的收入,这种实际上是在国外很重视的功能。大家都知道一个词叫财富效应,美国非常重视这个,一旦财富效应有很大的损失,政府就会去想一切办法,但是在中国,可能就是十七大前后提了一下,后面受到的重视就比较少。

  证券市场怎么样提升和改善它的结构和功能,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但是我想还是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去描述,从我们大家日常能接触到的环节去表述。证券市场无非就是几个环节,第一是发行和融资的环节,第二个就是企业的日常运作,还有信息披露,包括大家平时看的一些股市的股价信息等等。第三个环节,就是钱我给你了,你拿我的钱听谁管,就是该给我回报的环节,应该说就是分红的环节。说简单的话也很简单,就是三个环节。今天我想就第一个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把中间一些重要的问题发表一点简单的看法。

  首先,直接融资环节,我们不断地提在全社会中直接融资比重过多,在这样一个概念下,很多地方政府包括机构就大力推行直接融资,首先就是推进股票融资。也有一些人说我们股票融资规模还很不够,这个观念对不对呢?我们往后看,这是中国过去几年和其他国家融资额的对比,2011年的时候,中国尽管是这么小的GDP体量,但是融资额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一位,2012年的IPO基本上全在全球第一位的附近。当然很多人说这个还不够,因为他们的理由是直接融资两个途径,股票和债券,你看我债券的融资额比你多,2011年的时候我增加了1400亿融资额,2010年1200亿融资额,所以你股市融资额不够。这种悲观忽悠了很多学界,也忽悠了很多官员,但是,我想这种观念可能是缺乏经济学常识的一个表现,对现实还是非常有害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股票和债券都是融资,但是这两个融资非常不一样,股票融资一旦拿到钱以后,这个钱基本上有序使用。所以说,他假定提供一万亿融资,就算他只有50年的使用年限,他提供的是一万亿,使用50年的权利,但是债券可不一样,现在企业的信用债大概是5年左右的时限。所以说债券给你一万亿的融资,实际上只提供你的是一万亿只有4、5年的平均使用时间,如果是这种企业债和信用债时间长一点,可能是5—7年,甚至10年。但是如果是短融的话,只有几个月到一年的使用时间。所以说,拿债券的融资余额直接和股市对比,本身是很荒唐的事情。从他们的期限上来说,一万亿股票的融资应该至少相当于5万亿的企业债融资,相当于20—30万亿短融资。所以说如果大家真要对比一级市场,股和债是否达到恰当的功能的话,应该拿股市的融资额乘以5—10左右的水准去和这个企业债进行对比,而不是现在大家常用的股票当年的发行额去和这种企业债的发行额或者是增量做比较。

  另外一方面的佐证,我们都在说资本市场要学习发达国家,学习美国,美国跟我们是类似的发展时间,大家看一下,企业债的融资额和普通股融资额比较,少的时候6倍多,多的时候16倍多,平均下来,股市融资额就是企业债的大概十分之一左右。中国的企业融资额增量是1400亿,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算中国合理的股票融资额就是1400亿,最多5倍左右应该是2800亿的融资额,去年我们融了多少呢?刚才那个数字已经很清楚,差不多接近一万亿的融资额。所以说,在股和债这两方面,中国目前的现状,说我们直接融资的功能不足,现在的普遍观念都是错误的,是缺乏常识的,现在主要的问题是股票融资太多,而企业债的融资额度太少。所以,我想通过这几张图给大家这样一个概念,希望大家以后探讨的时候,不要拿股和债的融资额去做一个直接比较,包括在我们以后发展一级直接融资方面,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参照系。

  谈完这个,我想谈大家深恶痛疾的问题,就是高发发行的问题。你挣了钱等于什么?就等于你卖出价格减去买入的价格再加上期间的分红,高价发行无法发挥这个功能,包括他自身的证券公司不能很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是去年新上市的股票,发了282只股票,到目前为止,只有61只股票没有跌破发行价,大概是70%几的破发比例,首日破发的比例就达到28%左右。这是一些跌幅比较大的股票,这里面既有当连豪情万丈的民营企业,也有一些当时各种行业的龙头企业,有的跌到60%以上,这个概念是什么?这个股票涨了两倍之后,依然是赔钱的,再涨两倍都回不了本,而其他也占50%以上。这些公司如果你去调研一下当时的报告,基本上每一篇报告都是冠以什么什么行业的龙头,什么领域的新星,基本上每个领域都会找到这样一个概念,给你的盈利预期都非常高,但是,大家可以看一下,他的盈利增速,从上市的时候,大家的预期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给的指引,基本上在50%左右,创业板的整体。到了现在,已经下调了30%左右,能不能做到?肯定做不到,看一下他的三季度报告,主业增长只有个位数增长。这里面一个很大的问题,分析师有没有责任?有,但是从业内人士来看,分析师承担的职能是很小的,因为什么?他们只有一两天、两三天的时间去研究这家公司,而且只能抽出一点点时间研究这个公司,他们的数据和指引来自于什么地方?全部来自于证券公司和中介机构,所以说这里面跌破发行价,分析师有很大的责任,但是最大的责任应该是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当时的误导性的陈述。

  负面影响很多,很小的企业变得很有钱以后,马上这些企业就不努力了,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给他很多钱以后,反倒企业不努力了,对实体经济没有什么帮助。另外,很多企业一看资本运作能有这么多钱,所以说实业也不努力了,这已经违背了资本市场企业推动市场的初衷。第二种情况,他也想做一点事情,但是钱太多了,所以就胡乱投资了,后面的效果也不好。同时,前面的人拿到太多的钱,社会融资总量有限,很多真正需要钱的需要反倒拿不到钱,所以还有很多企业说他缺少融资。

  今后的对策,如果还是机构投资者询价的话,第一,提高正确率,第二价高者得。第二,可以加长锁定期,12个月。如果让上市公司公司和中介机构入手也很简单,如果12个月之后或者6个月之后严重破发,而且这里面有误导性的陈述,应该把这个钱冻结,罚没给投资者保护基金,或者社保基金。上市公司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就停止他的再融资资格,包括大股东锁定。

  最后一个分红,我唯一的一个建议,就是对于那些不太增长的公司,要采用前面一位专家所讲的,80%左右的分红率。因为这些公司拿着现金不分红非常奇怪,你既没有增长又不分红,投资者如何获得回报呢?所以,这是我对证券市场现有格局的解析。谢谢!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