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时
业内人士多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无忧,狙击人民币难成气候
二次汇改将满一年之际,海外市场隐现做空人民币的魅影。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海外对冲基金已经开始做空人民币,报道并引述了至少四位重量级机构人士的论点,均剑指人民币空头。
几乎同一时间,金融大鳄索罗斯也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回调风险的担忧,这更加剧了香港市场的猜测。昨天,主要港媒几乎均在财经版头条或是显要位置披露了美资对冲基金对人民币的看空操作。
然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天采访的大部分机构人士均认为,目前境外人民币并不存在做空的条件。其中不少分析人士亦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速尽管可能放缓,但基本面仍然没有逆转。
申银万国(香港)的联席董事郑家华认为,沽空人民币的说法或许只是近期海外机构唱空中国的又一招棋。
激辩中国经济基本面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803,较前一交易日小幅回落。
值得关注的是,端午小长假后的前两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走高,相继升至6.4816和6.4795,接连创出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并于周三首次升破6.48关口。
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即二次汇改。
睿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对冲基金经理张承良认为,人民币长期来看还会升值。“当然,不排除短期内横行的态势。”
看空一方虽然还没有形成主导力量,但观点分化依然存在。
一位以外国客户为主的私募对冲基金经理老总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投资机构对人民币的看法早已开始出现分歧。他拒绝透露自己是否持有空仓。
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多空之争的背后,更本质的问题是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的争论。
自一些海外经济学家开始唱空中国经济之后,本月法国BNP银行的经济学家再提中国经济“硬着陆”。
香港私募基金经理桑尼赞成“空方”观点,并表达了对于内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担忧。
“对不上账,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且不管背后原因是什么,它可能会直接拖累中国市场。”他说。
而“空头”自认为的强力论据是,中国的通胀水平高企不降。“市场以及普通百姓已经对通胀的持续产生了一定的预期,一旦通胀预期形成了,控制通胀将难上加难。”桑尼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涨幅达5.5%,创出34个月来的新高。
事实上,近期国内经济学界和机构也对于稳增长和抑通胀如何权衡的宏观政策走向看法不一。
但主流观点均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不存在滞胀苗头。
官方也并不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值得担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近日表示,尽管5月份经济运行部分指标出现了回落,但国民经济总体上仍运行在一个平稳较快增长的区间,继续向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杨青丽(专栏)认为,以什么标准评判“硬着陆”是比较模糊的,有人判断经济增长下降至8%即为“硬着陆”,也有人认为下降至9%就算“硬着陆”。
杨青丽表示,无论是8%还是9%,中国经济现阶段基本面还是较好的。她认为,通胀将在下半年出现降温趋势,尽管速度可能比较缓慢。
事实上,对于今年的GDP增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是8%左右。
人民币那么容易做空?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从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来看,人民币不存在做空理由。
杨青丽则表示,从现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来看,外资狙击人民币的可能性非常小。
“此番唱空人民币其实不足为奇。”她说,“唱空人民币以及认为人民币会继续升值的声音一直长期并存着。近期认为人民币会贬值,或许只是长久看好人民币之后的一个插曲。”
张承良指出,海外机构做空人民币唯一的途径可能就是通过NDF,但是,NDF的容量很小。
郑家华也认为,大规模沽空人民币是不太可能的,目前基本上没有渠道借入大量人民币以打压人民币。
“市场上流传的沽空人民币说法,或许只是近期海外机构唱空中国的又一招棋。这与此前唱空那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一样。”他说,“不同的是,对冲基金或许可以沽空中国企业的股票,但想大规模抛空人民币,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无异于跟中国央行对着干,风险非常大。”
但也有对冲基金经理提醒称,只要对人民币有需求,市场就会流动起来,就可能带来套利机会。
截至5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超过5000亿元。
对于做空人民币,这位基金经理解释说,不要小看海外机构,一旦得到机会,狙击人民币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这里说的狙击未必就是把人民币打死,假设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25%,那么如果人民币再贬值10%,这些海外机构便可以从中获利。”他说。
香港辉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陈煜强说,现阶段欧美市场的确显露对人民币热情冷却的迹象,甚至有一些长线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减仓人民币。但人民币最终是升值还是贬值,要看政策制定者的决断,现时只是市场力量的博弈而已。
市场不乏坚定的多头。
香港专业财经分析及评论家协会会长、灵狮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蔺常念认为,人民币会继续升值。
“这是大趋势,不会变。”他说,“但不可否认,内地地产企业的借债成本已经非常之高,如果说中国经济存在什么风险的话,这些地产企业倒是面临很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