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4日19:20 中国企业家

  “是迅速做大,还是稳扎稳打?中国制造需要怎样的做大做强之路?”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昔日的两个宿敌,战争的硝烟又弥漫到了一个新的战场。

  3月4日,两会期间,格力宣布了它的智能装备产品全球首发,就在不久前,它的老对手美的表示计划会控股收购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以色列机器人公司,去年,凭借对德国机器人企业库卡300亿的巨资收购,美的也成为家电业的“网红”。

  “我从来不认为买一个技术,能让一个企业成长大,一个企业如果是一个小偷,它永远只能是小偷,不可能当领导,因为它没有多大的胸怀,没有高瞻远瞩的思想,逐利而行,这不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所应该有的定位。” 尽管没有指名道姓,但董明珠的“小偷”所指不言而喻,这已经成为她提起对手时惯用的代名词。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不同的路线选择,表面上是经营策略的差异,但实际上也是中国制造在成长中所面临的两种路线分歧。“是迅速做大,还是稳扎稳打?中国制造需要怎样的做大做强之路?”

  从零开始

  从一个智能装备的消费大户,到对外进行产品输出,格力电器用了近4年的时间。

  与大多数制造企业一样,家电也是“劳动密集”的行业,2012年底,格力电器开始实施“机器换人”,那一年,格力的生产员工是69480人,占到总人数的87%,而到2015年末,生产员工的数量减少了1万多人,占比下降到了81%。

  很多人力工作被替代了,比如格力模具厂里面的精度测量环节,原本需要6个人工的岗位,现在只需要一名工人负责上下料,其余的都交于机器负责;而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以前单人负责单台机器的状况也被打破,如今一个员工可以看护6台机器,偌大的厂房里面除了这些庞然大物,操作的工人已经寥寥可数。

  “一台设备就几万块,有的甚至要六百多万,现在模具厂的设备一共有800多台,投入还是很大的。”模具厂的技术员周阳说。

  而从使用体验出发,格力开始向上游延伸,2013年,格力电器设立了自动化设备制作部,从事智能装备和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研究,2015年有了2000台机器手的产出,也成立了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独立运营。

  “今年压力山大。”顺着智能装备技术员陈庞手指的方向,是格力的智能装备马上要扩建的厂房,新的用地已经用围栏围起,但尚未破土动工,约有上百个大货箱占据了道路两侧,里面是精度最高的数控机床,用来加工格力机器人所需要最核心零部件。

  最近,格力将原来的智能装备车间扩大成为三部分,南水的工厂主要生产机器人,北岭的机械所主攻自动化生产线,而目前这个坐落在暨南大学的旧厂房则主要进行上游技术的研发。

  董明珠说这称不上什么“大动作”,相对于千亿级的空调收入,智能装备还只是格力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单元,在格力2015年的财报中,这部分业务还只是被归入“其他”一类。

  “之前只是内部消化,产品成熟之后才逐渐接受外单。”智能装备的技术员陈庞对《中国企业家》的记者表示。格力的公告显示,珠海银隆2016年与格力在智能装备的采购额为19.5亿元,而根据进一步的合作协议,未来一年银隆或将有最高80亿元的采购额。

  “格力自动化装备走进了已经4年时间,我们不仅是一个机器人,我们包括工业化的自动化,包括检测等等一系列自动化的需求,在每个领域都深入进取。手下人曾经跟我讲,我们快一点,快速实现智能装备的大,快的唯一选择就是买别人核心部件。”董明珠表示,“我说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

  大跃进

  在《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中,重点之一就是机器人,习近平曾经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有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智能装备的市场规模会达到5000亿。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就指出,机器人代替人工会解决三个层次问题:包括人干不了(特种机器人),人干不好(汽车等高端领域),人不想干(国内一般制造业),现在到了人不想干的阶段,需要用到大量的机器人。

  这种趋势刺激了中国机器人的市场热度,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器人联盟理事长宋晓刚给出了一个数字,从2009年到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平均增速15%,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是25.4万台,连续三年创了新高。这里面有一个主要的驱动力就是中国市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2015年是6.9万台,占了全球市场份额近30%。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涌入这个领域。数据显示,在我国2015年的新增机器人中,国产机器人约2.3万台,占31.8%。

  但是,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看来,中国3000多家机器人企业中,只有10%的机器人企业有竞争力,其余90%什么都不像,只是充一个概念。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论坛上也指出,现在有大量的企业已经在从事机器人的生产,而且机器人生产的水平、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我们在机器人制造的一些关键元器件方面,比如说传感器、减速器,还需要大量的进口,包括一些芯片,可能也需要进口。

  这也是机器人需要经历漫长的技术铺垫的原因。格力用了三年的时间,最终有了可以“拿得出手”的机器人。

  最初,第一代机器人基本上就是组装产品,到了第二代有了一些零部件的自我研发,但是核心产品依然是从德国、日本进口。第三代才有了一个大的突破,机器人里面的减速机、控制器、电机三大核心元件都可以在格力内部生成了,借此砍去了1/3的成本。“否则投放市场,是没有价格上的竞争力的。” 陈庞说。这也是为什么格力今年才开始正是对外销售的原因。

  在宋晓刚看来,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实际上是完全国际化竞争的,在这个前提下自主品牌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一定要认清楚自己在这一轮机器人产业发展当中的优势。

  “我希望你们都用我的,但是我要反问,你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权利要人家用你的?那就是你的技术要比别人好,你的品质要能给别人保证,别人才可能用你。你都是粗制滥造的东西,凭什么让我用你?”董明珠说,“所以我不苛求,我们中国企业,因为我们是中国制造的智能装备而选择格力,而是因为产品能满足要求,技术比别人先进,这就是格力当下作为智能装备公司一定要挑战自己的一个决策。”

  路线分歧

  而相比于格力的从零开始,更多的企业会选择一条“捷径”。同样也是做机器人,另一国内家电巨头美的,就是不同的故事版本。

  2016年,美的斥资数百亿元,一举获得了拥有百年历史的工业机器人库卡的95%的股权,最近有消息称,美的这次又盯上了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以色列机器人公司。业内人士认为,收购的方式能够更快地使企业切入这一新兴市场。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对这件事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她接触过一些机器人业内的企业家,后者认为“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美的出价过高,相当于抬高了此类收购的基准线,加大其他企业未来的收购难度;另一方面,如果只是股权收购,所有的经营权、核心技术都不属于收购企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中国企业除了并购,难道就不会别的了?”对于这个问题,董明珠毫不掩饰她的反感,“现在很多企业经常讲,我们创新了,跟别人合作了,买了哪个技术了,但我以为买的只是人家的过去,如果它有未来,它不会卖给你,是吧?

  在董明珠看来,技术就像一个生命体,是动态进化的,买入技术,没有跟着技术一起成长的团队,那么很难实现技术的再升级,“你买的东西越深奥,你更加搞不懂。”

  作为一线的技术员工,陈庞对这一点体会很深。尽管前期投入时间更长,还有很多失败的案例,“过程还是挺痛苦的”。但是“自主研发的适配性会更强,国内国外的生产状况是有区别的,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开发去研究。”在其看来,机器人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拼接,而是一个适合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宋晓刚看来,中国自主品牌的机器人所具有的优势也正在于此,就是对不同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工艺、流程、管理的熟悉。

  但是,很少有企业像董明珠这样对并购有着绝对的排斥,曲道奎此前就表示,新松已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团队在全球寻找机会;在库卡出售之时,新松也曾参与早期的谈判。而近两年在机器人领域开始发力的娃哈哈也表示未来会收购海外企业加快机器人创新。

  “当然我不否定,我也不能说批评别人去买对和不对,我只想坚守一条自己的原则,走自主创新道路,”董明珠再次强调。

  目前看来作为少数派的格力和董明珠,走的会是一条正确的路吗?

  面对质疑,董明珠一直强调要看结果。“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战略,我觉得没有必要别人来指责我,我也不会去指责别人,我们个人选择自己道路,他自己能不能活100年,他能不能活得健康,他自己最清楚。”

  以下为董明珠现场演讲部分:

  我作为制造业,今天做了一个这样的发布,实际上我想表达两层意思。中国制造走到今天,要成为一个强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国,就是一定要实现总书记供给侧的改革。不是拿个别人的技术,我们能做了就叫供给侧改革,而是能够创造,从根子上实现中国人的技术创新能力,它才是最有价值的。

  今天听到有嘉宾说,机器人减速器、驱动器还是依赖于别人的,大部分是靠买别人的核心部件组装而成的,如果中国是这样的智能装备,我认为依然会是被社会,甚至被世界淘汰的。我们必须走自主创造的道路,今天大家看到的机器人,我觉得最大的亮点不是在现场人与机共舞,最大的亮点是创造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支撑这个机器人运作的核心部件,是由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

  我们曾经讲世界上有多少多少顶级的机器人,但没有一个东西从天上掉下来,没有一个人说他是天才,可以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去用心,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格力自动化装备走了已经4年时间,我们不仅是一个机器人,包括工业化的自动化,包括检测等等一系列自动化的需求,我们在每个领域都深入进取。当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手下人曾经跟我讲,我们快一点,快速实现智能装备的大,但快的唯一选择就是买别人核心部件。我说我们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格力电器到目前为止有8000多个技术开发人员,涵盖了很多的研究方向。智能装备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缺的是技术。刚才刘老师(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也讲,现在我们推广和流行的是走出国外“买买买”,相信没有人说你买来的是先进的技术。中国从一个大国走向强国,是要能够创造一些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的技术和产品。世界上到中国来挖人,我们输出的是中国的人才,世界上到中国买我们的技术,输出的是中国的技术。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的梦想。如果我们的企业家仅仅短视,还在过去的思维中,说我们企业今天站起来了,因为买了别人的技术,有了市场,那我觉得这个市场也是会被淘汰的。

  我经常在讲,我们中国是汽车制造大国,但是我们传统汽车里面的核心技术来自于外国,所以你“大”,但很多汽车制造业并不盈利,而且最关键是我们自己在路上跑的时候,我们开车的时候,不是以中国的红旗为骄傲,不是以中国的什么长安,什么奇瑞为骄傲,你是以自己开一个宝马、奔驰而骄傲,这些车不是在中国生产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走出自己的品牌,我们的汽车在全世界跑的时候,他们说这是中国汽车,最棒的汽车,我们以此骄傲,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今天的主题讲“创造改变未来”,核心一点主要是讲我们怎么样实现智能装备的转变。从做家电到做智能装备,原因就是我们身上有一种责任,我们今天做的是消费品,能够支撑消费品的生产,就要有智能装备改造。前面的各位大佬们讲的,让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有智能转变需求的时候,都选择中国的制造产品。当然我首先是代表中国制造,我也做智能装备,但是我今天不是他们这种想法,我想什么?我当然希望你们都用我的,但是我也要反问,你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权利要人家用你的?那就是你的技术要比别人好,你的品质要给别人保证,别人才可能用你。你都是粗制滥造的东西,凭什么让我用你?我用了你,我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凭什么用你?所以我不苛求,中国制造企业,因为我们是中国制造的智能装备,而选择我。如果你选择我,是因为产品能满足你的要求,我的技术比别人先进,这就是格力当下作为智能装备公司一定要挑战自己的一个决策。

  当然格力去年也有一个插曲,收购银隆没有成功,但是我认为银隆的技术,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制造,或者认为中国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路径,没有收购成功是格力的一个损失,也是一个遗憾,但是不要紧,它不能消灭我们的信心,没有收购成功,我们依然要支持,因为新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是跟国际一个起跑线,没有哪个国家的技术,现在已经领先,这恰恰是我们供给侧改革需要的。

  我们经常在很多的场合都听到一句话,叫“弯道超车”,中国人很喜欢弯道超车,超车叫做投机取巧,因为别人弯道速度慢,你赶快一溜。今天我们中国是制造大国,应该有这个胆量,应该有这个信心提出来,在一个起跑线上奔跑。我们一定要成为一个领导者,这才是我们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或者说我们制造业的企业家们,要认真思考的。

  我们不能还继续过去的思维,今年能赚钱、明年能赚钱,三五年能赚钱,用几百亿收购外国的产权,变成自己所有,我相信三年以后的今天,格力电器靠智能装备、靠自主研发,一定有一片蓝天。我从来不认为买一个技术,能让一个企业成长大,一个企业如果是一个小偷,它永远只能是小偷。不可能当领导,因为它没有多大的胸怀,没有高瞻远瞩的思想,逐利而行,这不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我们的定位。

  当然,我也不能说批评别人去买对和不对,我只想坚守一条自己的原则,走自主创新道路,为中国能够服务于世界,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战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

责任编辑:蔡越坤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