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赵超建议:建立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

2014年03月04日 14:42  新浪财经 微博

 

  新浪财经讯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集团总裁赵超在其上交的2014两会提案中指出,中医药历经五千年不断积淀、锤炼、传承的中医药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与京剧、书法齐名的我国三大国粹之一。

  为此,他建议,应该建立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建立博物馆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进一步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国民健康保健素养和中医药启蒙教育。

  以下是提案全文:

全国“两会”议案建议稿

  关于建立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议

  赵 超

  一、案由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历经五千年不断积淀、锤炼、传承的中医药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与京剧、书法齐名的我国三大国粹之一。

  中医药学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具有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把人的身体变化与社会、自然紧密结合,不仅治疗已病,而且能够治未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全方位预防和治疗。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医药这朵世界医学之林的奇葩不断向国际化、现代化跨进,中医药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得到了西方国家认可。但是由于中医药学理论博大、复杂,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忘,以及近代西医药被国人接受并普及,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学者发出取缔中医药学的杂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药学的传承和普及。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医药治疗“未病”和疑难杂症的独特优势不断显现,以及国家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不断出台,中医药普及程度有所提升、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也受到有识之士共同关注。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快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加速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扩散,让每个中国人从青少年就开始认识、喜欢并掌握中医药知识,让国际上认可、了解并接受中医药文化。建立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是展示宣传、传播普及、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尤其是体现中医药现代化成果的最好方式之一。

  二、案据

  众所周知,聚收藏、展示、交流、研究于一体的各类博物馆,是传播非物质文化的形象载体,是传承文化,教育人民的桥梁和纽带。现代中医药博物馆更是一个能够体现中医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形象载体。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中医院校的扩大,以中医院校为主建成的地方中医药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规模不足,且以文物、标本、文献展示为主,仅供科研、教学使用,难以发挥博物馆的综合功能,无法展示中医药理论精髓,不能充分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更不能体现中医药现代化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建议结合各地方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成功经验,由中医药院校、中药企业、中医院、地方和民间等多渠道、多层次共同建设一个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博物馆设计中一方面展示传统中医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展示中医药传统理论,用现代医学阐释中医药理论的依据;另一方面展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展示在建国以后中医药取得的各种贡献,突出中医药现代化对中医药传承、创新、传播、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三、建议

  (一)建立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的目的及意义

  建立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华夏医药的神奇,领略中华历代医药名人的风采,认知中医药理论与文化知识,识别各种中药资源,体验中医药养生功效,同时博物馆还具有展示中医药现代化光辉成就,进行医学史研究、教学、科普,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普及、有助于中医药文化国际化扩散。

  1、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建设现代中医药博物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光芒,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崇高的人格精神。《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儒家“仁爱”“中和”的价值观念, 道家“阴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整体观念以及佛家思想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医药文化在促进中国文化发扬、传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历史展示,能够再现中国历史演进的脉络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进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建立现代中医药博物馆是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进一步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是提高国民健康保健素养和中医药启蒙教育、系统学习深造的迫切需求。

  我国对中医药文化的整理、挖掘、宣传和普及远远不够,虽然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陕西等省份都有相应的中医药类博物馆,但尚不能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中医药悠久历史、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进程,人民群众需要一个高层次、全面系统展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场所。通过建立国家现代中医药博物馆,能使更多的民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彰显中医药文化深厚底蕴,同时以博物馆为基地,能够全面深入的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承实力,巩固中医药文化地位,引导中医学和中药学师生、广大群众、中小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中医理论、认知中药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发挥博物馆开放、正规、严谨的科普宣传优势,对广大民众、中小学生等各种群体提供中医药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和水平,让中国人从青少年开始就能够了解、认识并喜欢上中医药文化,这是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3、通过现代中医药博物馆展示现代中医药科技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贡献,对加快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势在必行,这不但是其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和世界医学及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国际上,有机自然观的科学思潮促进生命科学的研究飞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WHO“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诊疗技术的现代化、中药现代化、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中医药管理现代化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中医的每一个角落及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 

  建设现代中医药博物馆,展现中医药现代化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贡献和主要成就、成果,立足于中医药,继承和弘扬中医药的精髓,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跟上时代的步伐,使中医药立于世界医药科技之林。

  4、建立现代中医药博物馆能够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六位一体”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随着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建立现代中医药博物馆,将形成中医药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格局,为医疗卫生事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提供有力的支撑。依托中医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中医药文化创新,繁荣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5、建立中医药博物馆可以增强中医药全球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中医药、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早在唐宋时期中医药学就开始向国际传播,对东亚、东南亚、西域等地产生广泛的影响。在西医占绝对优势的今天,面对非典、禽流感、H1N1感染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中医药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其突出优势,世界范围内开始重新重视天然药物和传统医学,中医诊断、针灸、中医养生、中药已经传播到多个国家。建立国家现代中医药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形象载体,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交流、展示功能,传承中医药的文化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健康之旅,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了解并接受中医药文化,加速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的战略目标。

  (二)建立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建立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符合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国家《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中医药国际传播体系,展示中医药的发展成就和成果,促进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健康”。《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是建国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指导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意见指出“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

  建设中医药博物馆,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振兴中医药文化发展,促进国际传播的迫切需要。

  2、中国目前还没有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综合总结各类地方中医药博物馆经验组建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十分必要。

  国内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建于中医药高校博物馆中的中医药博物馆,居于主体地位;二是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中药企业建立的中药博物馆成,为继中医高校博物馆之后的又一主要门类;三是中医院建立的中医博物馆,也日渐兴起;四是地方民间组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粗略统计,加上名医遗址和纪念馆、少数民族医学博物馆,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近50家,均局限在各自范畴,多数是立足于本地、本单位和企业自身特色,未能将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现代化等全面系统详尽的展示,因此建设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非常必要。

  3、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成果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应用,取得了显著成就,应该全球共享。

  运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特别是实验研究方法,将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证候、诊法、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从经验的、自然哲学的方法上升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实验方法,揭示了中医学理论概念、原理的科学内涵。如从肌电、皮肤温度、皮肤电阻、血流图、超声波、激光及同位素追踪、微观解剖、内分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研究,证实了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关于经络的实质,则提出了神经体液说、低阻抗说、皮层内脏相关说、第三平衡系统论、波导论和液晶态说等学说。中医学脏象学说的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特别是动物实验,在探讨中医脏腑的实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以脾肾研究为多。研究资料表明:在肾阳虚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性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三轴出现功能紊乱与低下,肾阳虚证的主要发病环节是下丘脑的调节功能紊乱。脾虚则与胃、肠、胰等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免疫功能障碍、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有关。其他对肝、心、肺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将中医药理论通过科学诠释后,在博物馆中展示,使抽象的中医药理论更易于被大众认知和接受,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播、普及的途径之一。

  4、要让世界看到我们在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必须通过现代化中医药博物馆的展示和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医药科研人员结合现代科技方法、理论,开展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中医“证侯”、经络以及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在重大疾病和具有中医治疗优势的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老年病等疑难危重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对艾滋病、戒毒的中医药治疗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中药质量标准和制剂工艺研究、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中药的基础研究方面,阐明了有效组分作用于人体多个靶点而发挥整体协同作用的优越性;中药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由第一代的水煮醇沉等工艺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第二代的制药设备管道化、自动化/半自动化,升级为第三代的制药工艺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建立了应用计算机进行在线控制系统。

  中医药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绩不应仅在中医药界和中医药学术圈内传播,必须广泛扩散、传播、传递,因此有必要建设现代中医药博物馆,将中医药现代化成果传递到全世界。

  5、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国有足够能力建成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

  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事业已初具规模。全国各中医院校、医院、研究所发展迅速,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药学、考古学人才辈出,完全能够满足建设博物馆的人才需要;已经出土各种文物、古籍足够体现出中医药深厚的历史渊源;复原技术、立体投影、触控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也能够在中医药博物馆中施展拳脚;从国际环境上讲,做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代表文化——中医药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推崇中医的热潮,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理应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内容和规划目标。 

  6、近年来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的呼声不断高涨,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2001年3月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龙致贤、于生龙等11位委员提出“关于建立中国中医药博物馆”的提案,指出“为了保护中医药文物,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势在必行”。2007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要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加深对中医药的认知,享受中医药的服务。2008年路耀华等、2010年曹洪欣等7位政协委员均提议建立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

  (三)建设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的思路及方案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创意和特色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展示中医药发展史、体现中医药继承、发展、创新的理念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走向为主,同时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把中医基础理论与学说、古代医药教育及医事活动真实地再现出来。馆内配备专业解说员队伍及多语种(汉、英、日、韩语)讲解导览系统,更好的向公众传播璀璨的中医药文化。

  建议按中医药历史馆、中医药理论文化馆、中药展馆、中医药现代化展示馆、中医药互动演示馆、数字中医药博物馆6个展馆展示。

  1、中医药历史馆

  以出土文物、古籍、场景复原、复制品及图片等展示为主,以丰富的藏品为基础,以中国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布展,展现新石器时期医药卫生的起源、到殷商时期的药材种子、再到汉唐时期的金银医针、九针,近到明清时期的医书药典、医疗器械等,通过中医药历史长河动漫展示触摸屏将中医药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演变、传承的过程完整的展现出来,突出历代以国都为核心的中医药地域特色,让公众能直观的了解中医药发展历史,感受中医药深厚的历史底蕴。

  2、中医药理论文化馆

  以中医古籍文献校勘整理成果为基础,使中医文献既符合传统文献学原则又适应现代人阅读,便于理解,建设原文与校勘注释关联的“中医医案校注数据库”等供公众学习、了解中医古籍文献;将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融合,利用高科技手段,将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望闻问切、藏象、精气、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中医基础理论,结合投影技术、多媒体动态展示系统、感应技术、可触摸大屏幕、3D模拟技术等,使传统中医药理论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现出来,并对照现代医学及解剖学知识系统的展示给公众。同时对中医学各分支学科,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科学、中医骨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历史及理论基础进行展示。通过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展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让所有公众能更清楚透彻的了解中医理论与中医文化。

  3、中药展馆

  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材标本室、中药综合知识展室、室外药用植物展室等。中药材标本室收藏药用植物蜡叶标本和浸泡标本、中药材标本、各类中药饮片、珍稀名贵药材、中成药、矿物标本、药用动物剥制与浸制标本及药用植物彩色照片等;中药综合知识展室展出民间古老的中药方、中药药性配伍等中药理论依据、传统中药炮制及制剂的制作过程、中药材真伪鉴别、中药历史文化等;除了室内展品,中药展馆还应该外延到药用植物园圃,在博物馆室外引种大量药用植物。完整的中药展馆不仅能让公众了解中药知识、认识中药材,更能清楚中药理论、生产制造过程、治病机理,同时为中药教学提供资源服务。

  4、中医药现代化展示馆

  重点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学的新发展、新成就。展示内容一方面包括已经取得的成就。如青蒿素的发现、人工牛黄的发明;中医药在非典、禽流感等现代流行病防治中取得的成效、中医药参与艾滋病、乙肝治疗的显著效果;中医药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贡献;中医现代化诊断技术、高科技中药产品的广泛应用;中药现代剂型、指纹图谱、药理药效现代研究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未来进行展望,随着现代高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生物科学、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新成果不断涌现,都将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通过多学科协作必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现代化的历史,将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历史。

  5、中医药互动演示馆

  采用视频演示、动态展示、现场互动等形式向公众进行中医治疗演示、中医保健方法演示、互动感应式针灸铜人、推拿演示、中药制药过程动漫互动展示等。把中医诊断、治疗疾病、预防保健、膳食养生、针灸推拿的过程真实的展现出来,让公众动手参与、切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魅力与风采。

  6、数字中医药博物馆

  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中医药博物馆,无论何时何地,轻轻点击鼠标,就能看到文物图片、中药标本图片、历史背景介绍等丰富的信息,了解到中医药浩如烟海的文化。以国家现代中医药博物馆为中心,整合各地各省的中医药博物馆,利用现代网络,建立资源共享的系统平台,参观者无论在哪一个博物馆都能看到国家或者其他博物馆的展品及视频资料,扩大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覆盖面。

  建议由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进行调研考证,在保守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尽快建设一座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促进中医药的传承、认知、发展、创新,弘扬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明,增强“中国自信”,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使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国家级现代中医药博物馆,了解中医药,普及中医药知识,认知中华文明,从而使祖先留下的中医药宝藏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血色昆明:29条生命的最后一个夜晚
  • 体育国足拒郝海东自荐 申花绿地股权转让完成
  • 娱乐奥斯卡颁奖礼创美国10年来最佳收视纪录
  • 财经富商周滨的叔叔们:二叔代理五粮液发迹
  • 科技特斯拉全球副总:周预订量中国第一
  • 博客马未都:不滚床单的都教授为什么火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政协委员:中国只有教育部大学 考研成绩
  • 江濡山:郭广昌的想法太天真
  • 唐任伍:2014年两会老百姓期待什么
  • 管清友:傅成玉先生的两大任务
  • 西向东:吸大麻记兼谈合法非法之争
  • 杨剑波:余额宝讨论之市场产品结构
  • 王思想:北京让谁搬出去?
  • 江濡山:李嘉诚在修复公众形象?
  • 余丰慧:6是人民币升值的底线吗?
  • 龚蕾:四张图看乌克兰经济与金融波动
  • 慕容小散:谁能逼死余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