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院长前瞻两会:提出八个如何思考改革

2014年02月28日 17:44  新浪财经 微博

  新浪财经讯 2014年“两会”即将召开,新浪财经联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独家推出“两会专家笔谈”栏目,邀请北大的专家教授与各位网友共谈两会热点。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在为栏目所作的序言中提出八个如何思考未来改革。她表示,中国改革再出发,要有历史的视角与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既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要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包容。

  以下是孙祁祥院长序言全文:

    甲午之年——中国改革再出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两会”专家笔谈代序 

  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院长)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中日海战爆发,中国战败。之后梁启超在其《改革起源》中这样写到:“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6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从此,“站起来了的中国人”开始了创业与奋斗、荣耀与奇迹、纷争与探索萦绕的峥嵘岁月;2014,又一个甲午年,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国际上的赞誉与质疑,带着光荣与梦想、再次踏上了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寻梦与筑梦。近三十多年来,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占世界经济份额的1.8%提高到今天的11.5%,重回世界经济中心舞台地位的事实,让国人看到:“中国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但面对世界,展望未来,我们对当今的改革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改革再出发,要有历史的视角与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140年多前,晚清重臣李鸿章在一篇奏折中说道:“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局,是“鸦片战争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鸦片战争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的屈辱境地;这个局,是西风东渐与闭关锁国的撞击融合;这个局,是现代价值观与封建意识的激烈冲突;这个局,是小农经济与机器大工业的最后一搏;这个局,也是大国之梦在世界列强面前的坚韧抗争。

  大约30年后,历史上执掌北大时间最长的蒋梦麟校长曾这样描绘他的家乡在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变化:“有的人发大财,有的人则丰衣足食。际遇比较差的可就落了伍,有的依旧种地耕田,有的则守在旧行业里谋生。田地的出息有限,旧行业在外国竞争之下又一落千丈,于是旧有的经济制度很快的就开始崩溃了。结果是一大群人无可避免地失了谋生糊口的机会。这些不幸的人,一方面嫉妒新兴的暴发户,一方面又不满于旧日的行业,或者根本丧失了旧有的职业,结果就铤而走险。”

  我之所以做如此大篇幅的引用是想表明,历史其实还未曾走远。回溯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60多年前新中国的成立、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150多年前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断燃起希望,但也荆棘丛生。从某种意义上说,10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格局,我们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地冲破: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官督商办与民营经济、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中体西用与儒学复兴,这些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各个领域的问题,始终缠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左右,显示出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远性,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中国改革再出发,要有全球化的思维和本土化的行动。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曾经是世界的中心,中国的皇帝曾傲视天下。2013年5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习近平与中国梦(Xi Jinping and the Chinese Dream”的文章。作者写道:“1793年,英国使节马嘎尔尼公爵带着一些精心挑选的礼物前来觐见中国皇帝,谦卑地希望在中国设立大使馆。当时的中国占有世界GDP总值的三分之一。乾隆皇帝轻慢地打发了这位使节并在给乔治三世的信中写道:‘贵国的诚意与顺从已经明了,但中国根本不需要你们的产品。’19世纪30年代,英国带着炮艇再次来到中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开放对外贸易,而中国对改革的尝试也最终在衰败与耻辱中化为泡影”。经过最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重回世界大国的地位,在全球化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国崛起和强国之路必然会带来内力的扩张,原有的国际平衡被打破,由此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上不断出现“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就是明证。怎样处理好内部张力与外部压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世界话语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开展对外交往,塑造国际形象,担负大国责任;如何在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从“差别原则”到“共同责任”的转变;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实在是今日中国在改革征程上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改革再出发,既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要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包容。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史上,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像中国这样,将以下如此令人震撼的数据和事实交织在一起:五千年的厚重历史;占全世界人口总数近20%,文化习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均呈现巨大差异的近14亿人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变;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却在世界排名90位左右……。同时,尽管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但如同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在这样的一个复杂、多样的大国中深化改革绝非易事。正因为如此,注定了21世纪第一个“甲午之年”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之举令世界关注。我们的改革一方面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另一方面要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包容。发展无极限、改革无止境、探索无禁区。

  2014年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项政策、深化各项改革的首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关键一年。在未来的改革中,中国如何走出经济转型调整的阵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通过催生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如何在让金融创新走得更快的同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如何在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有效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攻坚克难”的战役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如何在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同时,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如何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缩小巨大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和谐……,都是大家在思考并试图给出答案的问题。

  改革的成功需要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需要汇集广大民众的智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学科,作为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学术机构,北大经济学院的学者更当“跃马横戈”,献计献策。在2014年“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我院特推出“‘两会’专家笔谈”,通过这种方式,各个领域的学者来共同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焦点、热点与难点问题,为国家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发挥经济学院作为国家智库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血色昆明:29条生命的最后一个夜晚
  • 体育国足拒郝海东自荐 申花绿地股权转让完成
  • 娱乐奥斯卡颁奖礼创美国10年来最佳收视纪录
  • 财经四川石化总经理被调查 或曾卷入女优丑闻
  • 科技特斯拉全球副总:周预订量中国第一
  • 博客马未都:不滚床单的都教授为什么火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政协委员:中国只有教育部大学 考研成绩
  • 管清友:傅成玉先生的两大任务
  • 西向东:吸大麻记兼谈合法非法之争
  • 杨剑波:余额宝讨论之市场产品结构
  • 王思想:北京让谁搬出去?
  • 江濡山:李嘉诚在修复公众形象?
  • 余丰慧:6是人民币升值的底线吗?
  • 龚蕾:四张图看乌克兰经济与金融波动
  • 慕容小散:谁能逼死余额宝?
  • 姚树洁:两会四大重要命题之我见
  • 叶檀:将陷入日式资产负债表大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