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经济数据好坏参半 经济转型需经历增速放缓

2014年01月16日 08:38  通信信息报 

  12月经济数据好坏参半  开局之年如何应对转型阵痛?

  ■本报记者 陈锦锋

  从近日陆续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指标看,去年12月乃至全年经济数据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远低于年初确定3.5%的调控目标;12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也创历史新高。忧的是,12月PMI出现回落,PPI连续22个月负增长,外贸行业连续两年未完成增长目标。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我国正处在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这是中国经济爬坡登顶无法避免的成本和代价。唯有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方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上个月经济数据喜忧参半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官方PMI指数为51.0,为去年7月以来的首次下行,汇丰PMI指数为50.5,创28个月新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官方PMI数据时称:“PMI指数出现回落,预示未来经济增长稳中趋降;预计未来工业增长率趋降,出口增长率也有可能下降,经济增长仍有一定下行压力。”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正如市场普遍预计的,12月份的CPI重回“2时代”, 2013年全年的物价水平也同时发布,同比上涨2.6%,远远低于全年3.5%的年度调控目标。对此,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CPI低于预期,说明通胀的压力有所放缓,这也将为货币政策腾挪提供一定的空间。但预计偏紧的货币政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政策目标不仅是增长和通胀,还有防控金融风险的考虑。

  而同日公布的2013年12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4%。至此,PPI自2012年3月起连续22个月负增长。就中国PPI全年数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目前全球仍处于脆弱的“再平衡调整”进程,去年12月份我国PPI同比继续负增长,说明制造业仍有通缩压力,这与当前全球“弱增长、弱通胀”的格局也基本吻合。

  从外贸数据上来看,1月10日,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元人民币,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比2012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

  成绩的背后也有隐忧:我国外贸增速已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增长目标。对此,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冯涛认为,目中国调结构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淘汰产能过剩等都会影响出口增长。总体来说,依靠出口来消化产能过剩的希望比较渺茫,一旦出口下降,预计今年进出口增速可能在6.5%到7%左右。

  经济转型需经历增速放缓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指标显示,我国目前经济仍处于弱复苏状态,虽然12月的GDP还未公布,但市场普遍预期,去年四季度GDP增速将有所回落,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7.6%,经济活动再次趋弱。而综合偏紧的宏观政策、趋于严厉的债务管理措施以及结构性改革,预计2014年GDP会继续减速到7.3%左右。这是经济转型必须经历的阵痛期。

  这些年,我国经济转型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粗放式增长受到较强惯性影响。突出表现为,对GDP高增长的过度崇拜,以及各种利益集团对现有增长模式和分配格局的保护。要打破这种既有增长惯性,就必须敢于跳出原有模式,牺牲一定经济增速。

  当然,经济增速下降也进一步暴露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对此专家指出,不能因为增速下降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就对其听之任之、不管不问。相反,应该抓住时机,对这些深层次矛盾对症下药、加快治理。而主要的手段就是推进重点经济领域的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引领转型破解阵痛期

  如何破解转型阵痛,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明确提出要求: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苑志斌认为,企业当前较可行的方式是推动产品升级,趁市场有所好转加速去库存,进而盘活资金,从低端产能中抽身出来。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一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名单。这正是政府主动加快结构调整的一个积极信号。

  经济的换挡升级需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用改革的措施激发活力,用转型的办法增强动力。这些措施的核心宗旨是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更多地靠市场力量去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我国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牢牢把握重大调整机遇,勇于直面阵痛,把现实的压力、改革的动力、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共同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牢坚实基础。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农业部:积极研发转基因慎重推广应用
  • 体育意杯本田首球米兰3-1 足总杯曼城5-0晋级
  • 娱乐黄秋生否认婚外情报道 斥记者性幻想
  • 财经业内称房企年终奖增三成没问题
  • 科技独家对话中移动与苹果掌门人
  • 博客苗炜:我为何对北京后海和南锣反感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调查显示7%男大学生有过男男性行为
  • 张化桥:利率上涨的几种原因
  • 叶檀:土改收益归农民
  • 龚蕾:全球最具潜力的十座居住城市
  • 姚树洁:习近平反腐为啥特别强调公字
  • 谢作诗:政策松而后紧必大幅提高利率
  • 王小广:2014经济预判与房地产调整
  • 龚伟力:美国银行破产赔多少
  • 张炎夏:我们离大农业有多远
  • 陈光标:暗箭伤人 意欲何为
  • 黄有光:对土地新限制是开改革的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