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做好三季度经济可能下行的预案
■本报记者 傅苏颖
二季度GDP7.5%的增幅虽然守住了年度目标的“底线”,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昨日参加由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49期“经济每月谈”的与会专家指出,可以适度放宽对GDP增幅的容忍度,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降至7%,这也是经济增长率的底线。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贺铿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是在预料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中国经济此轮回落是处于全球经济周期性回落这个大环境下,同时伴着我国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贺铿指出,我国经济仍面临着三大问题。
首先,当前内需、外需增长乏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不足。
对此,刘元春也特别指出,今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回落,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于GDP的增速,那么,下一步收入的回落可能会对消费产生一个周期的影响。
其次,当前金融风险不断加剧,此前发生的所谓的“钱荒”已经给我们一个预警。
对此,刘元春表示了认同,他指出,我国过去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输血方式已经不可持续,金融已经出现了局部性的危机。
第三,贺铿指出,我国长期依赖投资保增长,导致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此基础上,刘元春对当前以及未来我国经济形势得出了四个结论。第一,新兴市场的经济萧条、制造业的周期性,使我们目前外部的小周期力量有所加剧。第二,工业去产能化比金融调整更漫长一点。第三,目前中国内升性回落的自我强化机制有所加强。第四,收入下滑标志着经济回落的累积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下一步回落的速度会强化,同时金融问题的出现标志着实体经济依靠这种输血的救助模式结束了,金融反而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一个强烈的负面效应。四大因素的叠加,使得目前经济虽然没有接近底线,但是三季度会快速接近底线。
对此,刘元春建议,在接近底线之前我国应有个预案,在政策上给予前瞻性的预调和微调,以缓冲三季度可能出现的经济进一步下滑。
此外,贺铿表示,为了实现转变发展思路、打造升级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未来可从六方面实现转变。
第一, 要摒弃投资保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切实关注民生。第二,改革半管制、半市场的政府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各级政府对经济干涉多,是我们的经济不能正常、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三,适时放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量入为出,努力实现财政的平衡。第四,既要扩大内需,也要扩大外需,提升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多数都是靠外需来拉动经济。因此,应千方百计的扩大外需。第五,放弃土地财政,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严格防止资产泡沫化。第六,切实做到城乡统筹,着重发展县域经济。放弃过去一味发展大城市的思路,要重心向下,发展西部的小城镇,发展农村经济。
最后,贺铿建议,将今年经济增长率的目标调整为7%。“不要在GDP增长上反复作文章,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该在民生、供给、提高居民的收入等方面多下功夫,让我们的经济慢慢地跑起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