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解读CPI:消费其实不够红 通胀预期考验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1日 18:30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1日讯(李雨思)今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全年的系列国民经济数据。2009年中国GDP达到335353亿元,同比增长8.7%,四季度同比增长10.7%,全年CPI下降0.7%,12月份CPI同比增长1.9%,远高于11月份0.6%的增速。如何看待这样的成绩?多位专家对此第一时间向中国经济网进行了解读。

  消费其实不够"红"

  在2009年迎战金融危机的进行曲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调,而在本次公布的经济数据中似乎显示消费一派红火气象。CPI继去年11月由负转正后,12月继续上行同比上涨1.9%。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建本月也曾表示,全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0%以上,比2008年提高6个百分点,消费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经济教研部主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健认为,去年消费出现这么好的情况有很多因素,例如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的成功带来了人平均收入增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村消费的提高,另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贯穿全年,同时股市回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也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去年家电下乡电器销售量有近9000万台,销售规模高达1600亿元。我国的汽车消费更是成为亮点,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和46%,超越美国登上了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宝座"。

  但针对于消费在经济增长比重,王健认为是还是很低的,"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改革每一步推进收入在提高,消费都在增加,最高曾经到68%,现在的比重是下降了,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70%,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居民收入水平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政也认为,去年国内经济本身的结构调整还没完成,有投资超前和消费滞的现象,如何真正的启动国内市场还需要时间。"经济刺激政策对保八有正面的意义,是否真正落实到改善百姓的生活的改善上恐怕需要时间,经济增长讲的经济供给,供给的循环必须由消费来实现,消费不能同时增长8.7%就要出现问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有同样的消费市场来匹配。"

  通胀预期考验政策

  随着物价水平的回升,上涨压力日渐显现,社会对通胀的预期逐渐升高。

  章政认为在高增长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的,但应该是可控的,在老百姓基本生活层面上是可承受的。最近几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5%的水平,这是否是和经济增长是否匹配现在还没有权威说法。"如果通货膨胀和工资倒挂,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因此如何从宏观调控角度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对央行的未来货币政策要求会更高,未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配合的压力会很大。"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就此问题日前也向中国经济网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我国当前面临三大通胀风险,国际市场上大宗原材料价格的暴涨、个别产品的短缺和普遍的高通胀预期都可能会带来通胀,但农业丰收、产能过剩和社会总需求不足等三大因素又会抑制通胀的发生。

  许多城市过去两个月内新鲜蔬菜价格上涨逾一倍,食品饮料行业涨价之风乍起。就在本月20日,燕京啤酒开始上调普通瓶装啤酒的出厂价格。在此之前,茅台、五粮液、可口可乐杭州公司等也宣布了涨价。高盛中国经济分析师宋宇对媒体表示,回顾历史数据,食品价格通常能够更为及时地反映通货膨胀的上升势头和通胀预期。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