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周小川昨日出席2009陆家嘴论坛时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要参照几十年、几百年形成的金融中心的“集聚化”特点,也要参照当前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发展所带来的金融业务“网络化”的趋势。
周小川表示,上海的投资者相对集中,这对形成金融中心非常重要,他同时鼓励投资资金具有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
集聚化、网络化趋势并存
周小川表示,一个金融中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尽管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受到挫折,但总体来讲,对经济发展、资源配置、金融创新,以及对迎接全球化、科技金融的迅速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建立金融中心的目标应该是坚定不移的。
周小川表示,当今世界金融中心的特征,有两个方向在同时发展:一方面是把很多人才、资源向金融中心聚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很多金融业务可能并不需要人与人之间天天见面、天天讨论,很多业务在不同的地点都可以做,这就是金融业务的网络化。这两种趋势都是并存的。“我们可能不仅仅需要参照那些几十年、几百年形成的金融中心所具有的特点,也要参照当前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然后更好地想清楚,将来国际金融中心聚集的究竟是哪些最关键的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他说。
中国的金融中心也必然要注重于国际化发展。他指出,中国有两个重要的优势:一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金融市场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和一定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在亚洲的地位;同时,上海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步伐也非常快,上海金融市场和香港金融市场之间要更好的加以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上海具备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优势
在分析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时,周小川表示,在资本市场融资时,融资方会首先找金融中心,特别是投资基金比较多的地方,而上海恰好具备了这方面的潜力。
周小川说,此次金融危机中,有些机构和个人由于承担过大的风险而遭受损失,甚至带来系统性的风险;同时,很多机构正慢慢转向于风险厌恶型,很少愿意去承担风险。周小川指出,从投资的特征来看,中国不是一个非常乐于承担高风险的群体,但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鼓励投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周小川指出,中国在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时,需要不断的明确和改进游戏规则,要仔细听取参与者的态度,比如法律体系方面应该不断地健全和改进,如果有个别不适用于金融中心发展的法律,应该考虑有没有局部变通的可能性。
此外,周小川还提出了部分建设性意见。他认为,IPO规则、增发规则、不同证券的发行规则等方面需进一步明确和改进;在吸引人才、税收、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环境等方面,也需要作出改进。他表示,这些改进对于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并发挥重大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
会后,周小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就当前的货币政策表达了相关观点。他称,全球金融危机下各国货币当局释放的流动性有可能导致泡沫,中国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是可以的,但货币政策总体来看会保持连续性不变。此外,他解释说,4月份央行在信贷政策方面没有进行任何的调整,4月份新增信贷环比出现大幅下降,是因为商业银行3月最后几天的突击放贷占用了4月份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