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年回顾:过剩与短缺并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6日 23:23  《环球财经》杂志

  如果通过财政补贴和价格管制等方式维持虚假的低通胀率,必然引来巨额的国际套利热钱,最后造成政府财政危机,然后导致更可怕的通货膨胀

  □ 余云辉/文

  这是一个过剩的世界,这是一个短缺的世界:过剩的是生产商品的能力,短缺的是预见趋势的能力。因此,回首即将过去的2008年,过剩的更加过剩,短缺的依然短缺。

  未能未雨绸缪

  当证券市场走过仓促的股改过程,股指已悄然成为经济的晴雨表。当上证综合指数从6124点转头向下运行的时候,中国经济的深层结构已经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周期性运动的撞击。遗憾的是,央行的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没有预见到危机的到来。

  从年初直至秋季,与美联储宣称提供无限流动性并持续向市场投放巨额美元的泛滥美元政策相反,中国央行仍继续推行本币升值、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等紧缩性政策。与汶川大地震的自然原因相比,中国目前所经历的经济震荡却不可忽视其背后人为的政策误判。

  生产能力的过剩和预见能力的短缺都是需要支付代价的。在经济现实之中,这种代价的支付往往表现为国民财富的流失。

  市场化的改革是资源、环境、劳动、产出、网络、品牌乃至道德进行价值化和货币化的过程。价值化和货币化之后的国民财富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证券市值和储蓄存款。国民财富流失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外汇财富流失、市值财富流失和储蓄财富流失的阶段。

  已经的外汇财富流失

  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是外汇财富流失的一种形式。在国内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和环境成本被人为严重扭曲的情况下,人民币的购买力被严重高估。但有关部门在未作审慎思考的情况下启动了人民币升值的按钮。其结果是,一方面,低估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吸引海外套利资本和出口各类商品补贴了全球;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热钱涌入中国。

  从央行的角度看,海外热钱的流入增加了外汇资产;但是,从热钱所有者的角度看,这些热钱其实已经转变为可套利的人民币资产。在此不难看出,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以廉价的商品、资源、劳动力、企业股权包括金融企业股权所换取的。

  国家外汇储备是国民财富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但是,以外汇储备形式表现的中国国民财富正在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不断流失:(1)以黑石股权投资为代表的不当的股权性投资;(2)以不断贬值的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的债权性投资;(3)以人民币不当升值从而造成外汇储备相对贬值。根据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的预测,2009年美元将恢复下跌趋势并有可能出现硬着陆。中国的外汇财富将继续流失。

  外汇财富流失阶段其实也是市值财富流失的准备期。

  正在经历市值财富流失

  股票市值是国民财富的重要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股票市值的缩水意味着社会财富的缩水。市值财富的流失与人民币升值和紧缩货币政策直接相关。

  中国对外经济依存度接近70%。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国内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学者和官员忽视了如下现实:中国经济发展类似于“香港模式”;生产严重依赖于出口、整个经济体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大部分产业的龙头企业被外资控制且相应的国民净收入被海外资本所瓜分、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资源消耗、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集中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两根脆弱的柱子支撑着——受制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出口和不可持续的房地产。

  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周边与我国争夺欧美市场的国家将汇率贬值20%~30%,与之相反,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了20%,因此,相对于其他出口导向型小国而言,中国出口商品需要降价40%~50%才能维持原有的价格竞争力。可见,对于大部分只有5%~10%毛利率的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是迫使其倒闭的主要原因。

  当外需萎缩和人民币升值同时撞击了出口这根支柱时,中国经济大厦开始倾斜,资本市场预期开始恶化,股票市值开始缩水。同时,在企业亏损和倒闭、失业增加、市值缩水、购买力下降以及央行收紧银根的情况下,房地产业被推进速冻的冬天。支撑中国经济体的第二根支柱也被撞断了。失去支撑的经济体开始了类似于自由落体的硬着陆过程。

  外汇财富流失阶段和市值财富流失阶段先后出现并叠加时,即将来临的是储蓄财富流失的阶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