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国内财经 > 全面拯救楼市方案出台 > 正文
-新快报记者 张潇
在1998年下半年,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也称23号文)的下达,轰轰烈烈的房改正式开始,住房改变了单位分房的年代,商品化、社会化、货币化的住房走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从1998年到2008年,整整十年过去了,一套套在那个年代由公房转变为私房的房改房,不仅见证了一种制度的变迁,更承载了许许多多家庭的喜怒哀乐。
1.6万元+几十年工龄=一套房
“工龄”、“级别”等在现在看似和住房完全无关的词语,在那个时代的住房制度之下却发挥着比钱更有效的作用。
每天早上7点钟不到,家住黄华路公安厅大院的刘老师就已经起床,开始忙活了。虽然早饭不用自己做,但73岁的刘老师还是闲不住,总要在房间里收拾一下,擦擦桌子、抹抹窗台——这套已经住了23年的84.277平方米的三室一厅,是她当年和先生一起用1.6万元和几十年的工龄折算买下来的房改房。在这里,她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长大、结婚,直到搬走独立生活;也是在这里,她和老伴一起经历着柴米油盐,直到他先走一步。这个单位福利分房的时代,被1998年的房改打断。房改,恐怕在“80后”、“90后”的记忆中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其实它就是住房制度改革的简称,核心内容就是让(城镇)居民个人从住房基本免费,到按一定比例掏钱买房,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住房商品化。在刘老师的讲述中,“工龄”、“级别”是提到次数最多的字眼。这些现在看似和住房完全无关的词语,在那个时代的住房制度之下却发挥着比钱更有效的作用。“我们这种房子原本是给处级干部居住的,而那时我先生还是科级干部。后来因为处级干部的住房标准提高了,我们才能分到这套房子,当时别人已经在这里住了五年。”刘老师翻出自己的房产证,上面详细记载着这套房子所有权的变迁。
“1993年12月,我们第一次缴纳了8000多元钱,把这套房子买了下来,拿到房产证。后来因为中央对广州的房改房制度有意见,又把房产证收了回去,直到1998年7月份我们又补了一次差价后才重新拿到房产证,大概补了7000元。这样算下来,买下这套房子一共用了不到1.6万元。”1.6万元买下84.27平方米的房子,即使是在1993年也算是一个便宜的价格。“这是因为我们的工龄很长。”刘老师解释说,当初个人购买单位福利分房的流程主要是,先由单位进行房屋的面积测定,计算单价,然后购买人计算自己的工龄,按照一定的比例折扣,最后得出来的才是真正需要支付的价格。一般家庭购买,夫妻双方的工龄都可以加在一起计算。“我们两口子都是十四五岁就参军了,后来转业分配到地方,因此军龄也计算到工龄里面,这样折算下来就能抵消相当大一部分的购房款。”
于是,尽管这套老房子因为孩子们长大、成家而显得颇为拥挤,却也因此得以完整记录下了这个家庭20多年来的欢喜忧愁。对于当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刘老师没有抱怨也没有过多庆幸。“当时那种福利分房制度,其实是国家对于我们这代人几十年来的低工资收入的一种补偿。解放初期,我们过的是供给制,后来转业到地方,工资比一般职工多一些,但每个月也只有50多元。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不是福利分房制度,我们肯定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