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生死时速:中国经济命悬8%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2日 23:43  《财经文摘》

生死时速:中国经济命悬8%
《财经文摘》第12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策划/执行 杨政文 符佳林 高雅

  编者按

  这是一个“平民经济学家”的时代,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经济话题的热议焦点已经由过热转向防冷,通胀转为通缩。

  8%——已经成为2008年年末令人揪心的数字。

  中国绝对不能忍受低于8%的增长率——这是政府和多数学者的共同观点,因为增长是满足充分就业的起码前提。毕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居民生活负担较重,如果失业人口大增,中国将出现棘手的失业问题和社会管控危机。届时,面对众多嗷嗷待哺之口,政府也不可能拿出太多的钱一一满足。试想,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失去了人民币的支撑,又如何保证顺利解决?

  无论是何种增长测算模型,都将就业人口作为计算的主要指标之一,就业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必要前提。比如,哈罗德-多马模型下的增长率直接等于人口增长率,索洛增长模型则要求人均储蓄量大于配备每一新增人口所需的资本量,即资本存量的增加要快于劳动力增加。

  在“增长”挂帅的政策思路下,增长率自然意味着一切,所谓“做大蛋糕才好分,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事实上,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为量,后为质,发展的意义高于增长。只有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才能为就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经济增长才具有弹性支撑,不会受一时的“风暴”所左右。如果发展模式出了问题,经济增长的链条将突然断裂,发展的脚步也将戛然而止。

  中国经济对增长的依赖程度在全球都不多见,这种“路径依赖”使中国成为一辆高速飞奔的列车,而结构失衡就像潜伏的炸弹,从而决定了列车的速度至少保持最低限度,这个关乎生死的最低时速,就是公认的8%。

  为维持增长,中国推出了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然而,失衡结构能否保证增长和就业能同时满足,还需要政府对计划进行周密的部署。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世界已将中国经济视为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既然融入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分享全球繁荣的同时,注定也要承受衰退带来痛苦。

  能否战胜当前的困难,还要指望政府之手。

  文一、凯恩斯的中国病人

  中国领导人相信,他们需要至少8%的增长率才能避免社会压力——就像今年,数以千计的小企业已经破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刺激内需来保持经济增长,他们这样做是对的。

  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计划投资4万亿人民币,也就是5860亿美元,旨在支撑国内渐露衰势的经济局面,这一雷霆之举也将帮助中国对抗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10月份中国政府宣布经济在第三季度仅同比增长9%时——从第二季度的10.1%直线下降,是5年里的最低增长——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了。这种下滑幅度对中国来说显得太大了,这个国家需要把增长率维持在至少8%,才能为每年数以百万计涌入劳动市场的人创造足够的工作,并且满足公众对收入稳定增长的期待。

  出口下滑,增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失业人口。广州,是这个珠江三角洲的门户,曾经是过去10年里的世界工厂。如今,广州火车站里挤满了回乡种田的农民工。

  为了确保国内的经济保持正常的运行轨道,政府出了重拳。就在全球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纷纷延期之际,中国声称它将在未来两年内投入586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中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这或许是有史以来和平时期的最大投入了,用于兴建铁路、地铁以及机场,并重建西南地区那些损毁于今年5月份地震中的公共设施。

  这一揽子方案最近由国务院出台,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所做出的最大努力。

  中国刺激经济的利好消息对亚洲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日京指数11月10日开盘上涨5.6%,香港证交所的主要指数第二天上升了3.5%,上证综合指数更是大涨7.7%。大半年来萎靡不振的股指得到提升。

  不得已而为之

  在经历了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的5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渐露衰势。出口与投资的增长正在放缓,消费者的信心逐渐下滑,股市和房地产一片萧条。

  投资和出口的下滑迫使中国南方的工厂纷纷倒闭,大量的工人被裁退,以致爆发了零星的工人抗议事件,这些工人抱怨老板们在没有给付工资的情况下不知去向。

  由于许多经济学家推测中国今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可能降至5%,并担心全球金融危机有可能重创国内经济,北京决定放手一搏。

  来自于北京“Dragonomics”经济研究公司的常务董事Arthur Kroeber认为,中国政府现在非常着急,由于害怕中国受到全球经济的拖累,中国的老百姓出于谨慎的考虑,一下子放慢了消费。

  “政府正在发出信号,即‘我们将大举投资’。”Kroeber先生在电话采访中说,“这是在有意告诉市场说:人们不必恐慌不安。”

  在中国推行市场化改革的30年间,由国家主导的投资项目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这正是计划经济所遗留下的深深烙印。

  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政府的总体开支在经济效益中所占的百分比相对较低,另外,北京对投资走势的控制也远较华盛顿要严格,所以面对经济的急剧下滑,它在增加投资方面有着更大的空间。

  虽然这套刺激方案的诞生根源于国内的严峻形势,但它也反映出中国对世界做出的一项新承诺:即中国绝不会给哀鸿遍野的欧美经济雪上加霜。同时,这套方案也很可能使那些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人备受鼓舞,让他们相信中国仍然是增长的源泉。

  此方案也与美国国会批准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不同。美国的救市计划旨在改善银行的财务状况,而不是直接批准新的贷款或是支持美国国内的某些具体的投资项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