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激活储蓄不会一蹴而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8日 18:32  投资者报

  激活储蓄不会一蹴而就

  银行充裕的流动性要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资金,并不是顺理成章的事,这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银行流动性充裕,另一方面企业普遍喊“钱紧”,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谢国忠的观点是,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不赚钱银行怎么会放贷款?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IMF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7%,大大低于2007年5.0%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国际贸易组织也认为,2008年全球贸易增长可能降至2002年以来最低。而央行第三季度企业调查显示,反映海外需求的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回落,已跌至2005年7月以来的最低值。

  而房地产领域面临的回调,可谓影响了诸多行业,反映国内需求的国内订单指数较上个季度下降 3.7 个百分点,是10年来最大降幅。经济的下滑趋势,只能是让银行在放贷时更为“审慎”。第三季度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8.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5.3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432亿元,同比少增3119亿元。

  在银行“慎贷”的同时,企业的不景气也使得信贷需求大打折扣。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第三季度贷款需求指数为 67.4%,较上季度出现明显回落。

  曹红辉认为,降息并不会使银行放贷加大,“现在看,(降息对经济的刺激)心理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加大政策引导

  以往,降息刺激经济效果较为明显,其实并非一种直接作用,而是一种声东击西式的“围魏救赵”。谢国忠表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以前用降息来刺激经济,都是先刺激到股市、楼市等虚拟经济市场,虚拟经济的繁荣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信心,达到经济振兴的效果。

  “这是美国格林斯潘时代的惯常做法,起到一定效果。但现在全世界虚拟经济泡沫破灭,‘受力点’不复存在,中国依然采用降息的方式来刺激经济,恐怕效果有限。”谢国忠认为。

  如此看来,现在降息能够期盼的只能是,通过信贷把银行体系充裕的流动性直接导入实体经济,止住经济下滑的趋势。虽然企业信贷需求有回落迹象,银行也有慎贷倾向,但决策层的引导显然在加大力度。央行方面称,要“协调运用各项政策工具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信贷的合理需求”,并“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央投资项目提供配套贷款,继续扩大信贷投放”。

  目前来看,各家银行还是有所行动。11月21日,工商银行与铁道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工行表示“在目前已承诺融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满足铁路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而为扩大内需促经济增长,铁道部明确未来两年的新增规划建设总投资将达2万亿元。

  不过从目前银行的公开表态看,银行年内计划新投放的贷款规模,远不如本次多率齐降释放出的流动性,降息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还有待观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