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减税保增长势在必行(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 15:58  市场报

  财政部此前发出通知表示,明年财政将面临较大的支出压力。一方面是汶川大地震的重建支出,另一方面,各种服务民生的常规支出也将大幅增加。

  两头挤压仍存减税空间

  考虑到中国受到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方普遍将中国明年宏观经济增速下调至9%左右,因此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这一预期不禁让人们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向和力度多了一份忧虑。

  此前,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各界的共同呼声。但进入下半年之后,人们开始担心,在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多的双向挤压下,是否还有足够的减税空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日前对媒体表示,尽管9月份财政收入增速降至3.1%,但1月-9月财政收入的整体增长仍有25.8%,远远高于GDP9.9%的增速,因此我们国家下一步根据宏观调控的政策实行适当的减税还是有空间的。贾康还表示,减税政策还包括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优化所得税细则,对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实施优惠税收政策等。

  为了挽救正在下滑的经济,财政政策应当更加积极,已成多方共识。此前,管理层两次下调“双率”、证券印花税下调并改为单边征收、银行免征利息税、出口退税率大范围调高、房贷政策放松,种种举措似乎正在印证这种看法。

  “从理论上讲,降低税率并不必然会减少国家财税收入,”财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员李全26日对《市场报》记者说,“出口退税率的大范围提高,是一种有效的税制政策改进,效果类同于降低出口产品的税率。根据拉法曲线,税收增长与税率高低并非简单的正相关,而是呈现抛物线的状态,基于此,有效的税制调整有时会促进财政收入的良性循环。同样,财政收入与税负高低也不应是简单的正相关,所以近期推出的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改革的强势推进,应该是‘中国式救市’的又一次体现。”

  企业增值税改革箭在弦上

  我国的巨额财政收入被视作国家经济状况良好的表现之一。今年1月至7月,全国财政收入达到4万亿元,同比增长30.5%。而这样的高速增长,正是在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的。据统计,上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仍有10.4%。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外部需求放缓,国内投资开始下滑,国民经济发展压力骤增。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回落至个位数,只有9.0%,创下了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速的最低纪录;作为我国利税重要来源的国有企业,8月份实现利润更是出现1.3%的负增长。

  这也意味着,只有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方能维持财政的良好状态。“保增长压倒一切,减税势在必行。近期频频出台经济刺激政策,足见政府之决心”。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告诉《市场报》记者,一般来说,在经济面临明显下滑风险之时,政府除了要放松原本紧缩的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就是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规模的减税。当前,国内呼声较高的减税措施主要包括增值税转型、个税起征点大幅提高等;另一个方面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特别是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性支出。不过,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大规模减税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会更大。

  财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员李全26日对《市场报》记者说:“目前的宏观形势,我们很难单纯从货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而财政与货币相协调,特别是财税改革的深度推进,有益于增加有效需求,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需求,以及农村地区的公共需求,增加购买力,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财政部日前拟定的增值税全面转型方案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方案建议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专家预测,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实施后,预计可减税1500亿元以上。增值税是指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因此,千亿元减税规模的增值税全面转型方案受惠群体并不限于出口企业,而是所有的工商企业。

  与紧急救市相比,更为急迫的是,救市举措应成为中国基础制度改革的契机,为中国企业与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提供空间。企业增值税改革就是这样的基础性制度改革,短期可为企业减负、增加工商企业投资积极性,长期可以提振内需,配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日前表示,由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有利的,有利于从生产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估计明年有希望在全国推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