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防通胀让位保增长:从紧货币政策谢幕(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3日 10:07  中国经营报

  在股市持续走低和企业资金压力之下,部分人士将中国经济的回落归因于从紧货币政策,在非常时期,甚至有专家表示:“从紧货币政策胡作为,财政政策不作为!”

  经济学家王小广说:“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还是市场规律使然,主要是经济下降周期来了,而不是说从紧货币政策打击了经济,我们现在不能骂政策。”

  从紧货币政策在7月份就发生了松动。7月8日至11日,中南海召开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讨论经济形势和对策。随后,中央高层密集到江苏、山东和浙江调研。

  7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宏观政策基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将“一保一控”取代“双防”,同时首次没有提及从紧货币政策。

  不过,在实际政策操作中,由于当时通胀仍然较高,“一保一控”更多的是运用积极财政政策保增长,运用从紧货币政策控通胀。因而货币政策维持了原有的紧缩力度。

  从紧货币政策的首次动摇是在央行9月15日首次降息。面对华尔街金融危机,央行推出结构性“两降”,即下调贷款利率和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不过,这次“双降”仍不足以说服“从紧派”,因为存款基准利率没有下调,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没有下降,同时长期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小于短期货款利率。

  但10月8日的“三率”齐降,特别是存款利率6年来的首次下调,成为从紧货币政策转向的最有力证据。

  在此之前,2002年2月存款利率从低谷1.98%一直升至2007年12月的4.14%,显示出本轮强劲的经济增长周期。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经济以持续超过10%的速度强劲增长,度过了黄金增长五年。但是现在,随着降息周期的开始,中国经济将有可能进入调整回落的时代。

  可以预计,在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宣告从紧货币政策将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告一段落,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同时面临重新定调——是稳健还是积极。

  “实际上,本轮紧缩以来,与1993年和1994年调控时双位数的存款利率比较,这次货币政策一直是适度温和从紧的,谈不上严厉,不然为什么会长期出现负利率现象?未来的从紧货币政策的基调,我认为是稳健的,而不是宽松。”王小广说。

  法国巴黎百富勤的经济学家孟原说,在经济下降周期和萧条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较小,因为企业投资意愿和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总需求的回落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

  “考虑到明年进一步回落的经济形势,我认为应该制订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未来存款利率还有2~3次下降空间,贷款利率可以完全放开,存款准备金率也应当下降到历史低位水平。”孟原说。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也指出,为了保证刺激信贷的效果能够落到实处,我们预期接下来会调整银行信贷额度,现在是全面放松的开始。

  央行近年来调整利率一览(央行自2004年以来第12次调整存贷款利率)

  2004年10月29日 央行将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5年3月17日 央行提高住房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6年4月28日 央行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至5.8个百分点。

  2006年8月19日 央行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7年3月18日 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5月19日 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7月20日 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8月22日 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9月15日 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21日 央行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8年9月16日 央行将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