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粮商在中国合法地大举买卖粮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7日 01:10  经济观察报

  中国的一些粮食问题研究者和专家,一直认为外资控制中国粮食产业链危险已经迫在眉睫,并且在各个层面进行政策游说。中国社科院专家曹远海就担心,外资粮商在中国合法地大举买卖粮食。

  还有人担心,“由于地方粮库警惕性不高,随便一个微服私访就能打开粮库,也使得外资的耳目有可能比某些中国相关部门更了解中国的储粮实况,这种情况使得觊觎的外资更容易作局中国粮食。”

  被批评者广为引用的是大豆的案例。他们认为,中国在入世谈判时错误地开放大豆市场,使得外资粮商先是以低价打开国内市场,然后操纵市场使得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成批死亡,外资企业垄断了中国的大豆压榨业;同时来自美洲的大豆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豆农利益受损。

  此后,粮食协会等四个行业协会给国务院写报告,建议对外商今后投资新建、改扩建食油加工项目和并购内资食油企业,应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从市场准入等产业政策上有所节制。

  这已经部分为官方接受。上周三国家发改委公布的 《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增强我国大豆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主导权”,即被业界视为一场内资保卫战的开始。

  一位外资压榨企业的负责人看完这份文件后说:“外资企业想在这个领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已经不可能了。”

  除了大豆,针对玉米加工业的外资政策也可能进一步调整。去年11月公布的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修订版)》将玉米深加工列入限制类目录。根据这项规定,外资进入非乙醇类玉米加工业或扩大产能,须经国家发改委核准。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说:“事实上,所有项目报上去之后都没有了下文。”

  危机公关

  政策调整正在改变外资的行为方式。

  全球最大的跨国粮商之一嘉吉集团公共事务总监黄菊辉说,嘉吉原来确实对中国粮食购销业务感兴趣。借此,“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粮食生产收购模式带到中国来,而这恰恰是中国所欠缺的。”他说,这种模式使得农民可以根据订单、期货安排生产,有效避免来自市场的风险。

  “但是现在我们不得不担心,万一我们投资以后的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不得不重新考虑投资计划。”黄菊辉说。

  在前述商务部召集的外资企业座谈会上,外资粮商开始反击对他们的批评。一位外资粮油企业负责人抱怨说:“当初是你们政府请我们来投资的,现在你们又在批评我们投资太多。”

  在商务部座谈会结束后,外资粮商陆续向商务部呈交报告,在汇报投资情况的基本信息的同时,对于舆论的质疑和批评也做了回应。一家企业在呈交商务部的报告中说:“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对农业的外国投资加强而不是削弱了粮食安全。”

  这家企业的报告以大豆为例说明,原来作为稀缺商品的豆油开始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这种变化恰恰发生在外资进入之后,因为外资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因此,这份报告认为,排除食品加工业外国投资只会使少数企业受益,而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和整个产业则会为此付出代价。“农业领域的外资在全部外资总额中只占不到3%,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下降,远没达到垄断的程度。”

  据悉,商务部在掌握相关信息后将对外资粮油企业的潜在威胁做出评估,作为内部参考信息呈供决策层。不过组织会议的商务部人士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一些中国学者认为,如果中国真的限制外资在粮食购销领域的行为,不能排除外资在WTO框架下发动外部反击的可能性。中国农科院贸易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小和说:“如果无法通过内部协商的方式解决相关争端,外资企业极有可能从外部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刘小和认为,“一种可能是他们向WTO申诉,要求中国消除投资壁垒。另一种可能则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那就是报复与反报复。他们可能限制来自中国的投资,或者用贸易手段报复我们。”

  不过就记者调查的几家外资企业来看,还没有谁打算这么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