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光大金控遭遇负权益和资产回报率过低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4日 13:42  《董事会》

  如果说负权益问题还可以通过“输血”和债务重组等技术性手段来解决,那么“造血”将会是更加棘手的问题,原光大集团的资产回报率过低,是光大金控的致命伤

  文/刘晓忠

  007年6月30日,证监会发审委在第93次会议上有条件通过了光大证券的IPO事宜。此次拟发行不超过5.2亿股普通A股,占发行后光大证券总股本不超过15.21%。

  据悉,自汇金公司“艰难”入股光大金融控股公司(下称光大金控)和光大银行后,光大银行也于2008年6月5日向证监会递交了上市申请。光大银行或将采取先A后H的发行方式,预计筹集资金200亿元以上。

  两个IPO的悉数展开,意味着自成功拿到中国第一块金融控股牌照后,光大集团加快了战略重组进程,开始着力打造光大金控的框架。

  作为中国首家金融控股集团,光大金控是在原光大集团的资产与包袱的基础上组建的。金融控股能否让光大集团脱胎换骨?

  “输血”诞生

  摆在即将亮相的光大金控面前的有两大问题——负权益和资产回报率过低。

  为解决光大控股的负权益问题,中央汇金公司(下称汇金)再次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2007年11月30日,汇金向光大银行注入了2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汇金按每股1元的价格持有光大银行200亿股,占其总股本的70.88%。

  与此同时,由于原光大集团有相当一部分负债是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因此,要改善即将成立的光大金控的负权益问题,必须对人民银行的这部分再贷款进行处理。最有效的办法是债转股,但由于央行不能直接作为持股主体,汇金自然又被推上了前台。

  据悉,汇金将承接光大集团对央行的债务,成为光大集团的债权人。汇金获得债权人资格后将对光大集团进行债转股,并成为光大金控的股东。汇金和财政部将一同成为光大金控公司的股东,其中汇金为控股股东。目前来看,一旦债转股完成,汇金公司将同时成为光大金控和光大银行的控股股东。此外,建银投资也在光大实业成立时注入了44亿元的资本金,成为光大实业的控股股东。

  如果说负权益问题还可以通过“输血”和债务重组等技术性手段来解决,那么“造血”将会是更加棘手的问题,原光大集团的资产回报率过低,是光大金控的致命伤。

  盈利能力顽疾依旧

  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是光大集团旗下的主要金融资产;以2005年的数据计算,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的资产占光大集团总资产的92%。近年来,两者的经营业绩虽有所改善,但资产回报率低的问题仍然突出。

  光大银行在经过中央汇金的注资和批量不良资产剥离后,终于结束了持续三年的“无年报”之旅,披露了2007年年报,并补齐了2005年至2007年的数据。年报显示,三年来该行的净利润呈加速增长态势,分别达到25.4亿元、26.5亿元和50.4亿元,不良贷款率降到2%左右,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19.96%,资本充足率也达到了8%以上。

  截至2008年4月30日,光大银行发行60亿次级债,批量处置142亿元不良资产并争取优惠税收政策,弥补33.85亿元历史累计亏损,光大银行的财务状况已经符合IPO的条件。然而,亮丽的财务数据主要得益于技术性的财务改进,

  2007年国内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较快,最高的达到28.4%。光大银行存款比上年增加312亿元,增幅仅为6%,贷款增长是存款增长的两倍,达600多亿元,提高了2007年光大银行的净利润增幅。因此可以说,2007年光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长是基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即便如此,光大银行2007年的净利润增长量,相比招行和浦发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2007年,光大银行全面摊薄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为20.41%,招行和浦发分别为22.42%和23.16%。表面上看,三家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很接近,但光大银行实现这个数字的前提是其净资产较低,2007年招行和浦发的每股净资产分别为4.42元和6.53元,而光大银行只有0.87元。再看每股收益,2007年招行和浦发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04元和1.26元,而光大银行则不到他们的一半,为0.51元。显然,光大银行的业绩等仍然处于同行较低水平。

  光大证券是光大集团金融资产的另外一大主力,同其他证券公司一样,其业绩不稳定问题相当突出。一般来说,券商越依赖经纪业务收入,业绩越不稳定,市场交易的活跃度会直接造成公司整体业绩波动。

  2007年,光大证券的每股收益为1.68元,同比增长354%,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几乎都是2006年的5倍,其中,经纪业务占到全部营业收入的93%。很明显,这样的业绩增长完全得益于中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不具有可持续性。

  同期中信证券的净利润为123.89亿元,其经纪业务对主营业务的贡献率为43%,自营业务贡献35%,承销业务收入达到21.95亿元。中信证券的买方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达44%,已经超过了经纪业务。

  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在大型投行业务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获得了许多国内大型企业上市的投行业务。国信证券则走出差异化的投行业务战略,现在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中小企业投行业务冠军。然而,光大证券目前还未形成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短期很难规避“靠天吃饭”的风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