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抗通胀+保增长:政策将如何作为(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9日 10:25  南方日报

  首先,出口和投资降温,尤其是股票和住宅价格下跌,可能最终导致消费疲软;其次,美国经济衰退可能性再次增大,很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新的影响;第三,过去一年来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尤其是利率上升和信贷收紧,已经对企业经济活动构成明显制约;第四,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大幅度下降,显然会影响下一步的投资活动;最后,一些领先指标,如新开工投资项目等也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下降。

  记者:官方会不会在接下来的调控政策上做出较大的调整,譬如刺激经济增长的相对宽松的投资政策、财税政策?

  黄益平:从高层这次释放出的信号看,今后一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要防经济过热,但更重要的将是防经济滑坡。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需要清晰看到的是,中国目前在名义上实行从紧的货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实际上已经转向了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光是地震灾后重建和能源价格补贴两项,就表明今年将再度出现财政赤字。

  但是,收紧货币的政策方针不会发生改变———不过可以预期紧缩步伐将会放慢。人民币升值的方向应该会继续下去,但升值的速度可能会十分缓慢。

  此外我觉得,现在预言刺激增长的经济政策可能为时过早,但一旦经济持续滑坡、通货膨胀回落,实行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许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本报驻京记者郑春峰

  实习生周冬冬

  人民日报昨日专访文章透露:

  慎用利率和准备金手段

  本报综合报道最近,央行公布了上半年金融运行数据。这一串串数字,折射出当前较为复杂的金融形势,也蕴含着备受关注的金融热点。如何解读这些数据背后可能蕴含的政策动向,昨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专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的文章,该文透露:下半年加息和调整准备金几率小。

  李扬称,对于上半年经济数据,最感兴趣的是这样四组数据:一是货币供应量数据;二是贷款数据;三是存款数据;四是利率数据。从这四组数据可见,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目的,但其效力还不尽如人意。对此,李扬:“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和计算”,对热钱要有准确的定义,中国目前基本不存在热钱肆虐的条件。

  资本流出最大规模在5200亿美元

  李扬认为,人们在估计热钱规模时,习惯于从流入的渠道(或科目)角度做分析。我认为,既然流出构成热钱的必要条件,而且,只有当先前流入的资金最后流出才会形成热钱的一个完整循环,使热钱完全实现其概念,所以,不妨换个角度,从流出的通道角度来尝试估算热钱的规模。

  这样算下来,我国现在短期内便于撤出的资金总额不会高于2800亿美元,即使加上一些一旦条件适合便可能撤离的资金,我国资本流出的最大规模也只是在5200亿美元左右。应当说,进入中国的游资,无论规模还是冲击力,都远远不具备对我国经济金融造成大的不利冲击的能力。

  对于货币政策应当怎样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李扬认为,房地产市场是个非常特殊的市场,其运行和银行体系密切相关,其变化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即使房地产市场出了问题,挤泡沫也要非常讲究艺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曾经历过暴跌,出现了负资产现象,经过香港金融当局长达五年的调控,市场逐步回到正轨,并没有向其他领域蔓延;而日本在房地产泡沫开始积聚时没有采取措施,等到泡沫很大时却采用比较剧烈的手段戳破,结果导致房地产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长达近20年的低迷。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例子告诉我们,处理房地产市场问题,无论是促其发展还是挤压泡沫,都应当小心谨慎,讲究艺术。

  温和物价上涨可能成常态

  在上半年的金融运行中,从紧的货币政策成为关注的焦点。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否应当在力度、节奏等方面作出一些调整?对此,李扬认为,当前物价上涨的成因十分复杂,有猪肉等部分产品供给不足的因素,有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因素,有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因素,也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因素。前两类因素具有可逆性,后两类因素不大可能逆转。因此,我认为,在今后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内,中国将不大可能出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那种通货紧缩的局面,但也不大可能出现恶性和长期的通货膨胀局面,温和的物价上涨可能成为常态。

  他表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不宜有频繁和较大的动作,尤其要慎用利率和准备金手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