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资产方程式:购房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6日 16:09 北京晚报
6月中旬,地产大亨潘石屹突然抛出言论称:如果继续实施非常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有可能会出现负资产家庭。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众学者的强烈批驳。 究竟什么是负资产?它会给生活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又会引发什么样的连锁反应?对于那些一脸茫然的普通购房者而言,这个陌生的词汇仿佛是方程式中一个捉摸不定的未知数,更多的恐慌仅仅是因为,我们还没来得及学会这道算术题的破解方法。 忽然一夜“负资产” “你说,我买的房子会不会沦为负资产?”6月的最后一晚,张晶忐忑不安地给朋友发送了一条短信。去年底时,她在北京东郊以每平方米45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新房子;但是就在半小时前,她从业主论坛中意外地看到,这套令她背负了20万元贷款的房子,如今的价格已经降至3800元。更令她感到心凉的是,有人认为房价下跌是开发商布下的“陷阱”,号召新业主们集体谈判退房。 张晶并不打算加入到退房的谈判中去,但她仍然担心房价会进一步下跌,因为按照同事们议论时的说法,一旦房价跌至比她的银行贷款还低时,这套房子便将成为理论上的负资产。“负资产意味着不但一无所有,而且比一无所有更悲惨”。网络百科中对这一词条的解释以一句耸人听闻的结语来收尾。 “香港人,哪个没有经历过负资产?”对于张晶的紧张反应,公司里的香港上司朱先生感到有些好笑。1994年时,朱先生曾将500万港元投在楼市中,另外还有约200万港元的贷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便沦为负资产阶层,直至三年前才彻底摆脱这个头衔。香港金管局将负资产解释为“未偿还贷款额超过住房当前的市值”,按照这一定义,高峰时香港负资产个案曾超过10万宗。 第一根“保险丝” 也许张晶的忧虑仅是杞人忧天,也许朱先生的经历已成过往云烟,但在南方一些城市,负资产正在成为购房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深圳则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范本城市。潘石屹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保险丝”——要出问题这里会先断。 过去两年中,深圳一直担任着房价高企的领跑者。2005年,深圳新房价格陡增至每平方米7000元;2006年突破1万元;去年10月份深圳新房价格为每平方米17350元。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只要房价回落30%,负资产情况便会出现;而根据深圳市国土和房产资源管理局披露的数据,今年5月份深圳一手房交易均价已跌至每平方米11014元,降幅达36.5%,已经超过负资产可能出现的临界值。而按照当地媒体的说法,去年4至7月高位成交的房产,大多已沦为负资产。 但愿这只是一句笑谈。此前央行在发布《2007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时已经预警,特别提出对深圳去年4至7月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予以关注。银行业人士目前普遍认为,负资产导致的断供只是少数现象,整体房贷质量仍然正常;由于断供会导致个人信用受损,除非万不得已,购房者不会轻易采取这一举措。但问题是,负资产范围是否会进一步扩大?少数断供现象会不会形成“集中爆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