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风险问题抑或认识分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 02:38 21世纪经济报道

  风险问题抑或认识分歧?

  中期票据的这种如火如荼的发行势头,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并产生了各种分歧意见。

  说法之一是,其中有风险管理问题。

  但有商业银行投行部人士说,叫停的关键原因并不在这种融资工具本身有风险——迄今为止,发债主体多是评级为AAA的大型央企,甚至包括铁道部,因而债券风险系数相对较低。

  其透露,遭遇叫停的最根本原因,乃在于不同部门的认识差异。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市场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某部门提出,中期票据的发行有违宏观调控的信贷紧缩精神。

  尽管市场分析认为,“中期票据仅仅是融资方式之一,并不增加新的基础货币投放,违背宏观调控之说有些牵强”,但该项业务还是被紧急叫停。

  事实上,央行的无奈选择在市场预期之中。市场人士认为,中期票据今天的命运,在其诞生之初就埋下了伏笔。

  原因之一,是中国债券市场管理权的“三龙治水”之争。

  目前,中国的企业债发行由发改委负责审批,其发行制度采用的是审批制,因而其发行主体也多是国资性企业,尤以央企居多;公司债则由证监会负责审批,发债主体只能是上市公司,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由央行负责,其审批均采用比较市场化的方式,目前统一交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负责,只要注册即可发行,前者期限为1年以内,而后者期限为3-5年。

  正是由于归属不同的监管部门,因而虽有研究人士不断呼吁,“本质都是企业债,应该统一监管,统一进行市场化发行”,但是该项工作却迟迟未有推进。而由于企业债和公司债的行政审批式发行,导致审批周期过长,债市一直缓慢前行。

  而去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后,银行不得再为以项目债为主的企业债做担保。这项内容直接限定了保险公司对企业债的投资,由此导致企业债发行急转直下。

  但中期票据由于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并且主承销商为银行,而商业银行本身即为债券的最大投资群体,这相较于企业债只能由券商承销(券商本身投资债券需求很小),具有更大的渠道销售优势。这成为不少企业“投奔”中期票据的原因。

  某银行相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对于何时结束暂停命运,迄今没有正式说法。

  流传市场的说法之一是,现在央行等已经着手操刀新的上报方案。方案之一是,让直属中央国企的企业债发行全部归属发改委管理,而地方性国企及其它企业的中期票据发行,依然按照现行方法经由交易商协会负责。

  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为了平衡与中期票据的市场化差距,发改委已经开始讨论进行企业债发行方式的诸多改革。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发行程序的市场化改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