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小莹
3月12日,李家祥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出现在经济界小组讨论的现场。当他低调步入政协34组讨论现场时,旁边的33组会场已经为将要新设的大交通部展开了热议。
民航合并入交通运输部后应该怎么整合,铁道部应该何时并入?对这些新课题,李家祥发言积极:“要同时细化大交通部的改革和民航内部改革。” “两个改革应该叠加完成。”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决策层就曾两度试图组建大交通部。当时的铁道部、交通部甚至已经奉令搬到一栋楼内。
此前,仍有与交通相关的多个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在数个部委之间——交通运输行业目前分别从属于铁道部、交通部和民航总局,此外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运输则从属于中石化和中石油,形成多头割据之势。
新的机构改革方案显然大大缓解了以往弊端,但部分政协委员有着更高的期待。
“铁道部到底什么时候完成政企分开?什么时候并入交通部?机构改革方案就要定个时间,不说出具体时间不过瘾。”讨论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唐建直截了当地说。
民航两步走
合并后,李家祥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职能是否“缩水”。
“为什么要保留国家民航总局?为什么要保留国家邮政局?说明这些行业的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的机构来管理。”李家祥回应记者说,他并不认为民航总局的职能将会减少。
从历史沿革来看,民航总局迄今为止一共进行了四次改革。“第三次改革是在2000年,当年发布的6号文,要求政企分开,我们就按这个要求做了,资产划归国资委,从此改变民航总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同在一组参与讨论的民航总局副局长杨国庆介绍说。
杨国庆承认,通过这三次大的改革,基本适应需要但也有遗憾。而面对现在进行的第四次管理体制改革,杨国庆认为要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公安体制,机场体制,空管体制等。“有的该归地方,有的还归民航。”杨国庆说。
比起理顺合并之后的机制,李家祥似乎更愿意谈及民航内部的改良和整合。
“我刚到民航两个月,觉得民航系统自身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李家祥认为有待完善的问题有三,其一是机场改革没有到位,其二是管理人才的问题,其三是安全责任问题。
其中,李家祥着重提到,“机场企业化不是必须的,比如国外都是成立机场管理局,这是一个事业单位。但是在经营机场方面部分进行企业化管理。这样的模式我们应该借鉴。”
而针对民航并入交通运输部后的具体编制调整,李家祥并没有正面回应。
“我个人建议,第一,等综合管理部门和大部门的职责划清之后,再定民航内部的改革。”杨国庆发言时说,民航有些特殊的安全问题,比如飞行安全,空防安全等,“我建议先把大的问题搞清楚了,然后再来三定,比如以前3000万以上的项目就要归发改委批,将来怎么办?”
同时他还建议将民航并入交通部的整合放在奥运之后,“这样有利于奥运安全和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