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结构优化大命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07:22 21世纪经济报道

  结构优化大命题

  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在积极调整中。

  “预算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076.35亿元,增长76%;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增长296.8%;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3.16亿元,增长13.7%;中央财政支出383.7亿元,支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中,预计教育支出、科技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将分别增加45.1%、26%、24.2%、25.2%、31.4%。

  在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稳健财政政策”何以变得如此“积极”?

  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看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显著的特点,决定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变动因素特别强烈,这为财政政策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舞台。

  他指出,中国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涉及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诸多领域的矛盾,而且在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环境中,这些结构性问题更容易传递总量问题。

  例如,在总需求结构中,消费需求比例偏低是导致出口压力大的重要原因,而出口快速增长又是诱发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中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赶超性质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等,不允许中国坐等由漫长的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和调节资源配置过程来解决结构问题。因此,必须清醒看到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国家干预促进结构优化的责任,在大力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努力提高决策水平,积极而有分寸地把握好调节结构方面工作。

  有鉴于此,贾康认为,近期,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生态保护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支出,同时积极探索有关税制改革和推进收入分配格局合理化。

  “在这一背景下,财政收支可以成为非常重要的操作手段,财政政策可以积极发挥其结构调节功能的优势,以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的流向和流量,达到促进结构优化的效果。”贾康对本报记者说。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理论上讲,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前者更加适合结构上的优化,后者更多在总量调控上居于主导地位。

  然而,一个更加宏大的课题正摆在面前:转型发展中的中国政府,该如何协调两大宏观调控利器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其彼此配合协调而非相互掣肘和抵消?

  “当前形势下,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十分必要。”贾康对本报记者说。在他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也显著增加。

  贾康分析指出,2007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增加。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安排由“双稳健”转变为“一稳一紧”,这种新的组合模式也对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出新要求。

  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最基本的结合部。国债可以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从另一个角度看,其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正是财政政策实现扩张或紧缩效果的一个重要工具,而国债进入二级市场之后,由于其低风险和高流动性,则成为中央银行通过回购或逆回购方式以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

  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新的尝试。2007年,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决议》,财政部发行了15500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用于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减少了外汇占款,减轻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压力。

  在贾康看来,这一举措,正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债这个结合点上进行合理协调配合的创新性做法,为货币政策进行紧缩调控提供了新工具。

  “预算报告”中明确提出,2008年,财政政策要“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