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调控平衡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07: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孙雷 王露 “2008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向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一稳一紧”正在构成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新组合,这并不出人意外。然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微妙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国的“稳健财政政策”正日渐变得“积极”。 优化中央建设投资结构、实施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财税措施、利用财税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强化支持节能减排、财税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稳健财政政策”正融入到整个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在未来日子,中国政府将怎样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以期调整好节奏,针对微妙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面运用宏观调控平衡术。 减赤字,调国债 “稳健财政政策”显然是近年中国财政政策的一个延续。所谓“稳健财政政策”是“介于积极的和紧缩的财政政策之间的中性财政政策”。这是财政部的权威解读。 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成为中国政府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最明显的标志。 财政部受国务院委托,在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请审议《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 根据“预算报告”,2007年,中国政府较大幅度削减了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在年初预算比2006年减少300亿元的基础上,执行中又削减45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2000亿元,占GDP比重下降到0.8%。 这延续了近年来中国财政政策趋于中性的趋势。 2000年-2002年,中国的长期建设国债一直在每年1500亿的高位徘徊;2003年减少为1400亿,2004年为1100亿(后调整为900亿元),2005年的安排是800亿,之后便逐年降低,与此同时,财政赤字也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而根据财政部“预算报告”,2008年,将继续“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 其中具体安排是,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减少200亿元(比上年预算赤字减少650亿元),预计占GDP比重下降到0.6%。中央建设投资安排1521亿元,增加177亿元。其中,国债资金安排300亿元,减少200亿元;经常性收入安排1221亿元,增加377亿元。 “稳健”中有“积极” 然而,这并非中国当下“稳健财政政策”的全部内涵。 财政部解释说,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合理把握财政收支规模,同时“还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 事实上,正是后者,让“稳健财政政策”显得更加“积极”。 这一点在“预算报告”中清晰体现。“预算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中央建设投资规模1344亿元,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等方面。 2008年,中央建设投资重点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水利、生态环境保护,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运用财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 同时,中国政府还利用一系列财税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007年,中国政府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了能源资源性产品等511项商品的进口关税,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等222项商品的出口关税。调整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范围,对部分资源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等实施进口税收优惠,出台了对鼓励目录内产品和技术进口的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就在2008年3月5日当天,财政部网站上对外公布,经国务院批准,近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出通知,将2008年黄大豆(税号12010091)1%进口暂定关税的实施终止期从2008年3月31日延长至2008年9月30日。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