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辜胜阻:创新型国家需要健全的区域创新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 10:28 中华工商时报

  洪群联 杨威

  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体系

  日前,“区域创新文化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在会上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构建坚实的区域创新体系。他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NIS),而国家创新体系的根基在于培育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RIS),影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有激发创新激情的体制、机制和区域创新文化。

  辜胜阻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衍生,完善而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将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实现夯实基础。区域创新体系除了机构实体如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之外,还有支撑体系,创新文化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体系。由创新文化构成的经济文化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软因素”和“软实力”,它通过创造、激励、渗透、整合、导向与规范等机制对创新活动中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主体产生作用,影响区域创新体系中各机构实体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有效性以及创新知识、技术扩散的途径。判断区域创新体系是否充满活力的关键,在于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能否形成集群创新。美国的硅谷是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基础,研究表明,硅谷的成功是一种文化现象。硅谷地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是硅谷获得成功、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集群典范的关键性因素。可见,区域经济文化,尤其是创新创业文化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辜胜阻指出,经济文化是人们在创新、创业、合作与竞争等经济问题上的基本价值观,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流动偏好、开放思维、合作意识、信用观念。不同的区域经济文化,会导致不同的创新主体行为,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发展形成不同的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模式。在中国,有三个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比较成功,区域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呈现出三种典型的模式:北京的中关村模式、上海的张江模式和广东的深圳模式。2006年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市高新区产值分别为3449.4亿元、2430.1亿元和1601.9亿元,分别占全国比重的9.6%、6.8%和4.5%。深圳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市场主导和选择的,真正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深圳有良好的融资条件、宽松的政策环境、领先的商业意识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以及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作为移民城市存在着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创业、求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融入深圳的创业实践中。不同地区的人才,带着不同的人文背景和不同的技术专长来到深圳,使深圳成了一座孕育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机制的大熔炉。深圳移民在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过程中推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深圳在创新体系方面成功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实现了工业发展从依靠“三来一补”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二是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依赖外资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转变。北京区域创新体系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科研开发的主体。如果说深圳的区域创新主要靠“外引”,北京则主要是“内生”。北京中关村的主要优势是拥有以北大、清华这样的国家重点大学31所,有以中科院为首的科研院所113家,这些科教资源形成了强大的“知本”优势。中关村不仅是技术创新源、高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高技术产业的辐射源,而且是企业家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关村实施国家“863计划”、“攀登计划”、“攻关计划”的项目总数分别约占全国的41%、61%和40%。中关村地区的研发经费的投入一直占全国总投入的1/6以上。中关村是一个创业+创新型区域,高技术企业的企业家多由科技人员“下海”演变而成,带有很强的科学家色彩。中关村催生了一大批创业型企业家,创业者群体引领了中关村创业创新文化的建设。上海区域创新体系是市场和政府共同主导型,凭借卓越的商业氛围、深厚的工业基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长江三角洲经济体的联动,上海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领先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