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升级路径平添变数(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10:48 南方日报
经济全球化深化和广东工业升级内在动力呼唤做大做强广东服务业 邱俊表示,广东主要打造世界级制造基地、香港主要打造世界级服务业基地的分工是个总体概念,在这个大框架下,广东也应该因应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广东工业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的层面与香港形成分工协作的新格局。 近些年来,随着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到来,广东积极承接了这一轮产业转移,并通过补齐煤电油运紧张的短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举措,借用香港服务业的优势,加快了适度重型化的发展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器材、发电、化学原料、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开采与加工等重工支柱产业。这些行业的崛起,完善了广东的工业布局,出现产业重工化的新趋势。从2000年到2007年,广东轻重工业比例由47.6:52.4转化为39.2:60.8,7年间重工业比重上升了8.4个百分点。 工业适度重型化的快速推进,使广东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起来。邱俊指出,第三产业可细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运输、餐饮等)、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金融、房地产等)、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部门(教科文卫体育等)、社会公共需要服务部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在以轻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中,主要是对第一层次的服务业产生较大的拉动力,因此广东服务业到目前为止仍以第一层次为主体,2007年第一层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9%,高出第二层次(10.8%)5.1个百分点。香港与广东形成互补的服务业也主要在第一层次,部分在第二层次(金融)。但时至今日,广东工业重型化格局已经形成,要求第二、三层次的服务业提供更强的支撑,这时,广东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就日显突出而且,香港在发展工业的历史进程中,缺少重型化这一环,在技术服务等领域并非强项,这就对广东加大自身服务业发展的力度特别是加大二、三、四层次服务业发展的力度提出了急迫的要求。 广东服务业发展之道:一手通过加快重工化进程促服务业发展,一手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 邱俊指出,广东现代服务业能否加速发展,其实关键还是要靠继续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完成重工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积累资本和创造服务领域。 他说,过去,广东工业化的技术设备大量依靠引进,陷入引进——老化——再引进——再老化的怪圈,主要问题在于自身装备制造业落后。发展装备制造业,将是工业化进程的攻坚阶段。没有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就没有滚动发展、率先发展的能力,永远受制于人。2007年,广东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中,通用设备制造业258.33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232.63亿元,只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和1.8%,发展空间巨大;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然生产能力较强,但也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当前面临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攻克核心技术等任务。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工业技术升级,产业优化配套的需要,是继续积累资金的需要,是培植技术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开辟了服务领域,准备了服务对象,打好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 而就发展现代服务业本身而言,关键在于提升其发展层次。一是构建泛广东物流业体系,发挥广东商业、外贸的集聚优势。二是主攻生产生活服务业,将第三产业从第一层次为主提升到第二层次为主。近年来,广东房地产业投入大幅增长,金融业日趋活跃,第二层次服务业将与第一层次服务业并驾齐驱,共同拉动第三产业上升。其中,生产技术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的“短板”,需要长远谋划,分步实施,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坚持科教兴粤战略,在广东营造有利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环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邱俊告诉记者,广东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与人均GDP的提升不同步,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比我们原来认识到的还要复杂和曲折。我们由此认识到:工业适度重型化,对广东而言还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完成工业适度重型化之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才会由升转降,逐步过渡到第三产业为主。总体而言,广东目前从第二产业为主转化为第三产业为主的时机尚不成熟,还需要继续调整,不宜急于求成。建议适时调整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并完善有关评价指标。 邱俊最后建议,在经济全球化中,既要按比较优势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降低成本递增效应,又要逐步改变比较优势格局,最大限度寻求生产要素内源化。一是坚持按比较优势配置资源。利用外资,吸收世界上先进技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策略,今后仍要继续坚持下去。二是整合比较优势。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构成和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资金紧缺状况已大大缓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从1978年的18亿元,跃升到2007年的23013亿元;技术需求从一般加工设备转为核心技术,劳动力供应从无限供应转为结构性紧缺,土地供应日趋吃紧。这些生产要素的变化,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整合新的优势资源,寻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如在利用外资时,要考虑怎样利用好国内资金,引导居民将积累的财富转向投资创业和消费;引进技术时,要考虑是否符合环保规定,是否核心技术等。三是营造比较优势。当务之急是培训技术型人才,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紧缺的矛盾;加快建设泛广东各省市通往港澳的便捷通道,完成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沿江港口等改造、扩建和新建项目,营造物流业发展优势。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邓红辉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