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升级路径平添变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10:48 南方日报

  2002-2007年,广东人均GDP从1856美元上升到4273美元,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从47.0%下降到42.3%,对这种与经济学经典理论相背离的经济现象,广东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邱俊指出——  

  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升级路径平添变数  

  -引言

  广东省统计局昨日公布了全省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数据,其中一个与传统经济理论的论断相背离的现象引起了记者的关注:2002—2007年,广东人均GDP从1856美元上升到4273美元,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却从47.0%下降到42.3%,在人均GDP加速上升的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这与经济理论界公认的“按人均GDP水平划分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人均GDP上升、产业升级同步加快”的经典论断背道而驰。由于国家统计局制定国家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体系时,是按经典的经济学论断来设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这一目标值的,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这一指标不随人均GDP水平提升而提升,就导致广东这一指标5年来距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差距拉大,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难度相应加大。

  为什么广东经济运行会出现这种与传统经济理论背道而驰的现象呢?它将给我们带来何种警示?广东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邱俊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因为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升级路径,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将更曲折、更复杂,需要我们因时而变,及时调整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不合规律背后的合理逻辑: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合理分工的历史结果

  邱俊表示,广东产业结构未能按照经济学经典理论演变,主要是缘自于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和粤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广东与香港两地形成了一个主要打造世界级制造基地、一个主要打造世界级服务业基地的合理分工的结果。如果将粤港当作一个经济体来看待,它的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和人均GDP的跃升大体上是按经济发展规律同步的。

  他指出,当今世界经济,欧美日资本、技术雄厚,而我国劳动力和市场优势明显,广东还兼有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对生产要素以及产业链条进行优化配置,是减少成本、改变企业利润递减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和港澳台商选择在广东投资办企业并获巨大成功,印证了整合优势资源是实现共赢的良方。

  一方面,广东特别是珠三角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做强做大工业,并利用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便利条件,扩大进出口;另一方面,香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强化货物运输、转口贸易和旅游业,为广东工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2000—2006年,香港工业生产指数下降16%,而进出香港货运车辆从938万辆增加到968万辆,集装箱吞吐量从1810万标箱增加到2354万标箱,转口贸易从13917亿港元增加到23265亿港元,访港旅客从1306万人次增加到2525万人次。虽然工业生产减少,而依靠服务业扩张,使本地生产总值从13148亿港元增加到14723亿港元。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香港的服务业发挥了独特优势,同时弥补了广东的不足;广东的工业高速增长,也支撑了香港的服务业。这种区域分工,也令广东工业走强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香港“去工业化”而服务业兴盛。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