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非亲密关系的竞争者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00:59 财时网-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胡佳恒

  欧盟、日本等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在非洲独享其成,在它们看来,对于非洲大陆施加更多的影响力,远不止于经济领域那么简单

  在非洲经商5年的罗熔,一周前回到江苏,再无重返非洲计划。

  纳米比亚的西北边境小城奥西坎戈(OSHIKANGO),见证了他从2003年至今的两起两落。那一年他走进这个中非国家,在小城上朋友开的公司工作。“我主要做进出口贸易,清关报关,还有公司物流,仓库管理。”

  他说,类似这样只有五六个人的小公司,当时年营业额能达到1000万美元。“最好的一年销售了100个60尺柜。”这些货柜里,满是来自中国义乌的小百货、福建的服装鞋帽,还有江苏的纺织品。它们大部分被边境对面的安哥拉商人买走,“一般在边境卖十几美元的东西到了卢旺达(安哥拉首都)能卖35美元,当然他们也要交关税和运费,但还是能看到其中有多大利润。”

  不轻松的中国人

  2005年底,罗熔在OSHAKATI盘下一家店面,买了部皮卡,开始单干。“以前这样的店一年可以赚五六十万”,但其时的行情已不同往日:那些先行者早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有资金从国内进货;中国“淘金者”也蜂拥而至,其中不乏在国内有工厂的企业主。一年后罗熔赔掉了20万兰特(南非货币单位,一美元约兑换6.80兰特)的本钱,小店关门倒闭。迫于生计,他甚至练过摊儿。此前,他亲眼见到穷光蛋变千万富翁的神话在身边上演。

  2006年底似乎是一次转机。一个在巴西经商的朋友欲转战非洲,双方一拍即合。尽管此时的奥西坎戈已建起两座中国城,但多达400名中国商人的入驻,让激增的商铺也人满为患。国内的货物已发出,他只能选择暂借别人的门脸。做完这笔前期投入300万元人民币的一锤子买卖后,罗熔再次从老板沦为打工仔。

  “中国人卖的几乎都是低附加值的东西,经常就是谁家在义乌进了什么货好卖,马上就有几家跟进。然后就是互相压价,最后都没有利润。”罗熔说,在国内有工厂的企业主,往往采取低价策略,只赚国内的出口退税。

  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经济参赞处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对纳出口的纺织品等传统出口商品约2578万美元,占对纳出口总额的43%。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商品分销由罗熔们完成。当一股国际舆论鼓吹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时,偏安一隅的罗熔们,正在边境上守着有中国特色的小本买卖,和自己人大打价格战。

  现在,罗熔只能一切从头再来。奥西坎戈边境对面的安哥拉,正处于1999年内战结束后的大兴土木阶段,“那边有3万中国建筑工人。”罗听说。工人们告诉罗,他们已经感觉到某种危机的存在,“安哥拉的建筑市场以前是葡萄牙人的天下,后来中国人进来了。也许不久,日本人就会进来。”不过当地人对欧洲人有天生的畏惧感,因为那段历史并未真正消散。

  援建与商业化

  自钱其琛到唐家璇,再到李肇星与杨洁篪,中国近20年来,历任外交部长皆将非洲作为年初首选的出访目标。中国与41个非洲国家签订了贸易最惠国协议,刚结束非洲访问的外长杨洁篪,在首站南非,更与对方就一个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了谈判。

  “我觉得中国与非洲这种浪漫的关系,最后仍会结束。”欧洲联盟委员会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专员路易斯·米歇尔(Louis Michel)在1月9日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米歇尔建议中国与欧盟“合作进军非洲”,并打算今年3月访华时向中国提出具体计划,尽管现在他还说自己需要“把思路理清楚”。米歇尔还认为中国与非洲“蜜月即将结束”,因为“非洲精英们已经觉察,中国人利用非洲的一面,并终将做出反应”。

  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回应:“中国政府愿与欧盟探讨加强在非洲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但“同时我们认为,国际社会在探讨加强在非合作时,应该充分尊重和听取非方意见”。

  至少在经贸问题上,非洲精英们并不买米歇尔们的账。米歇尔在解读欧非关系时曾表示,非洲最需要欧洲“相互自由贸易”,但非洲各国并不认同——“相互自由贸易”从宗主国时代便存在,非洲却依旧贫困。非洲各国普遍的认识是,期待投资与开发。塞内加尔总统瓦德说,非洲也可以与中国做生意,中国给非洲提供了大量投资以及贷款。

  最新的一项与非洲合作的动作是,1月15日,中非基金第一批向非洲项目投资9000多万美元的合作协议在北京举行签字仪式。首批投资项目涉及电力、建筑材料、矿业开发等工业基础产业和就业促进显著型领域。参与这项合作的中国政府部门包括商务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该基金首期10亿美元由国开行出资,总额将逐步达到50亿美元。

  中非基金投资的项目包括,与中地海外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在埃塞俄比亚投资的年产4万吨玻璃项目;与深圳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加纳投资的20万千瓦燃气电厂;与中钢集团合作在津巴布韦投资的铬铁加工生产项目;与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搭建支持非洲的合作平台,投资非洲国家的水泥、玻璃等建材项目。

  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希望中国在非洲独享其成。对于非洲大陆施加更多的影响力,远不止于经济领域那么简单。

  刚过去的2007年底,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表示,“如果日中两国能够携手开展帮助非洲持续发展,救助贫困的合作,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他说,“我希望一定能够实现。”日方姿态甚高,还邀请中方派团参加今年在日本召开的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

  日本外交部数据显示,2007年1至11月,日本共向非洲27个国家的48个项目提供援助(不含贷款和债务减免)317.24亿日元(约合2.884亿美元,汇率1:110);日本政府还计划从2008年起的5年内向非洲各国提供总额达2500亿日元(约合167亿元人民币)资金,用以援助非洲建设港口及公路网等基础设施。

  谁的意识觉醒

  作为能源、原材料供应地和最有潜力的待开发市场之一,非洲对于欧盟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但从经济的角度而言,非洲越来越不重要。德国与非洲的进出口业务大幅度下降,在非洲国家中,仅南非和尼日利亚还在德国的进出口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他国家与德国的贸易几乎为零。

  由于自身政治、经济实力的限制,以及非洲巨额死债的阴影,欧盟并无能力、也不愿对非洲做更多实质性投入,而更希望是一种“平等性交换”——欧盟向非洲各国开放市场,减免关税,非洲各国也应对欧盟照办。

  但中国人改变了这一切。欧盟不贷款,中国人贷;欧盟不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人干。从铁矿到油田,从铁路到城市供水系统,中国迅速填补了欧盟收缩后的空白。

  “欧盟希望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结果,是把中国人对非洲的投入纳入自己既有体系和轨道,做到中国出钱和力,欧盟得名利;退而求其次,也可以‘劝阻利用性投资’的名义,把中国对非洲的介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不至过于打破既有的战略平衡。”曾居非洲的旅加拿大中国学者陶短房如是分析。

  美国在非洲最大的金融投资机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主席罗伯特·默斯巴赫说,“这片大陆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现在才逐渐引起关注。人们惊叹于这里的机遇。我想,现在我们得奋起直追。”

  中国要在2010年前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中国已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在对非贸易上排位第三。

  越来越多的人将开始与非洲国家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但罗熔觉得这基本不会对他的朋友们构成直接威胁,“中国人只是做一些廉价商品,汽车还是TOYOTA控制,钻石都是控制在DBEER公司。”这不免让罗熔感到某种失落。

  当然,其他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开拓非洲市场上也差强人意。纳米比亚当地有很多越南人开的照相馆,“这个行业基本被他们垄断了。他们别的不做,也做不了。”罗熔说。-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