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让有形之手驯服物价上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00:30 财时网-财经时报

  核心提示

  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宣布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在公布的《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中,国家发改委要求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这一临时价格干预涉及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

  此前的1月10日,国务院亦做出规定,要求油、电、暖、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公共品的价格近期不准提高,并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做出修改,提高了违法涨价的处罚力度。

  这是大约2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对食品和消费品价格进行管制,也是近年来针对物价上涨采取的力度最大的行动。很显然,中国政府正试图在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1.违法涨价会向消费者转嫁吗?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商家实际也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价格的管制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厂商会不会把违法涨价受到的处罚转嫁给消费者?可以有哪些转嫁的渠道和手段?广大消费者最终会不会为这样的价格控制买单?

  徐斌:商家涨价面临竞争压力由于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也在上升,为了获取生存空间,厂商有涨价冲动,同时也有搭便车涨价谋利的心理。修改价格违法处罚条例,加大价格违法处罚力度,会减少商家违法涨价的利润空间。但另一方面,价格由供需决定,而不是由成本决定。尽管企业不涨价面临生存压力,但涨价同样也会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由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擅自涨价的企业容易被对手打败,涨价并非随心所欲,它们会根据行业竞争状况来确定价格水平。尽管价格上涨需要实行备案制度,但企业还是可以通过改变商品包装、变化商品标准等各种渠道加以规避。

  祝宝良:

  控制价格和处罚违法是两个概念

  控制价格和处罚价格违法是两个概念。前者是行政性定价,后者涉及到违法处罚。国家控制公共品的价格是行政手段,而其他消费品涉及串通涨价,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就是违法行为。价格干预使得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价格暂时不涨价,而乘机违法涨价的情况则要视法律的规定加大处罚力度。价格管制有利于稳定当前的物价,防止企业乱涨价。但这次价格管制只针对油、电、气、水价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品价格,其它的商品涨价只是需要进行备案,不一定需要获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消费者不会为这样的行为买单。

  赵锡军:消费者要注重保护自己

  通过对厂商故意抬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会形成社会舆论对企业乱涨价的压力,从而保持一定的价格稳定。但对价格进行控制,一些厂商可能会偷工减料,在产品质量或者包装上下文章,进行变相涨价。这就需要消费者更注重保护自己的权利,一旦遭受到乱涨价带来的侵害,应该通过司法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实际上,对价格的管理应该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有不同的模式,但价格的调整原则,应该是让消费者有发言权,特别是在一些垄断性的企业,其定价应该让消费者有充分的话语权。现在可以看到,在垄断企业提价的过程中,除政府出面以外,也要经过听证程序才能完成,将来这会成为普遍现象。-

  2.能否抑制涨价冲动?

  行政性的价格控制能否有效抑制商家普遍的涨价冲动?在价格上涨能带来巨大盈利的诱导下,违法涨价的处罚力度是否够重?“临时市场干预”是否有违市场供求规律?又究竟能对控制物价上涨起到多大作用?

  徐斌:表明政府反通胀的立场

  (安邦集团总部分析师)

  在宣布价格管制以后又修改了价格违法相关的处罚规定,实际上是价格管制和价格处罚政策一并出台了,但对于抑制物价上涨的冲动作用不大,也解决不了物价普遍上涨。行政的价格控制可能使价格上涨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即,在基础能源以及一些高度垄断的公共产品领域,将因为严格的价格管制出现供需的失衡。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的上升,许多厂商必定面临产品涨价冲动,这是一种全面的价格上涨冲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行业的上涨。价格控制主要的作用是显示了对抗通胀的决心,如果形成了通胀的持续预期就很危险。表明了政府反通胀的立场,是在扭转通胀预期上的努力和鲜明态度。

  祝宝良:短期控制有利于物价平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物价主要是因为物价涨幅过大,加上春节即将来临,短期内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物价存在一定难度,而物价上涨又会影响群众生活,所以采取了短期内用行政手段控制的方法。这对 CPI的上涨短期内有抑制作用也是负责的做法。但如果长期进行价格控制,可能会形成市场扭曲,油价、电价等资源价格会更不合理。从企业生产的角度看,如果企业生产越多越亏损越严重,就没有了生产的积极性,就会出现短缺,这种短缺也将是一种通货膨胀。

  这样的价格控制违反了市场规律。当前的市场体系中价格已经在资源配置里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情况下,物价不能完全用行政手段来控制。

  赵锡军:缓解物价上涨还应平衡供求

  (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结构性的因素在物价上涨中占了主导地位,货币性的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企业进行限价,以及针对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生产、流通领域的价格违法行为进行价格控制,可以比较有效地抑制搭便车涨价,对乘机提价谋取暴利等违法涨价的行为也有相当大的作用,但不容易解决由于结构性问题和货币问题引起的物价上涨。结构性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物价上涨需要采取结构性的手段,比如刺激生产,通过税收减免提高供给,利用财政补贴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成本支出等等。

  苏博文(Rob Subbaraman):

  应倡导市场信号

  (雷曼兄弟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亚洲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是外部输入性的,因为全球很多原材料价格的高速上涨给这些新兴国家国内的通货膨胀造成影响。有些国家已经开始由政府来实施价格控制,或者是提供补贴,比如说中国针对食品和能源的价格限制,但食品以及能源价格的上涨更多是一种结构性的价格上涨,而不是周期性的价格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进行价格控制和价格补贴会妨碍市场的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这样的风险在于,如果保持这些商品价格低于正常市场价格,会向市场发出误导的价格信号。而对于亚洲消费者而言,一旦能源的消费价格低于正常市场价格,就没有任何动力节能,对于食品价格也一样,没有必要随着食品价格的上升来改变他们食品消费的结构。-

  3.物价上涨预期怎样扭转?

  调控市场供求和紧缩货币的手段,未能遏制物价不断上涨,而动用行政管制这样严厉的手法来对价格进行管制,也是20年来未出现过的,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市场,这样的价格管制可以维持吗?还有没有控制物价上涨的方法?

  祝宝良:关键是扭转通胀预期

  物价上涨有很多形式,中国目前还主要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以食品价格为主导。这些价格上涨主要与供给有关,是成本推动型的。因为和需求关系不大,所以这种价格上涨处理起来很困难,靠压低需求不能解决物价上涨。从理论上说,关键是要让老百姓没有物价上涨的预期,如果民众的涨价预期很强烈,居民就会大量购买物品,从而转变成了需求拉动型的通胀。所以解决物价上涨的关键问题是稳定民众的预期,紧缩的货币政策就是很好的工具。但我们也还需要一些行政性的手段,来削弱涨价的预期。行政手段的政策是临时性的手段,不会长期使用。货币政策加上价格管制都是控制物价的手段,通过汇率、利率等工具是可以治理通货膨胀的,如果这些工具都用上了,物价会基本平稳下来。

  赵锡军:稳定价格并不是唯一目标

  行政性的价格管制,对于物价上涨能起到稳定作用,虽然不能预期通胀率会下降多少,但其上升的幅度和速度会有一定的下降。从长期看,经济发展,收入增加,货币发行积累的存量也在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会不断上升。稳定价格并不是唯一和首要的目标。经济发展的好处,国家、企业和居民应该如何分享才是关键,这也是利益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应该追求一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使经济增长的好处达到一个均衡的分配,至少保证居民的收入增长要超过物价的上升,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如果不顾一切把价格降下来,这将危害经济的发展。因为当居民的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的上涨的时候,其消费、投资就会减少,其在教育、医疗上花费就会减少,劳动力素质就会下降,这就不可持续了。因此需要在保证经济适度增长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价格稳定和合理的分配制度,实现可持续的目标。

  徐斌:汇率手段可控制物价上涨

  物价的上涨有货币量过多的原因,可以通过调整汇率的方法来控制物价上涨。可以通过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例如一次性升值20%,然后大幅度加息,这样就可以把通胀率压低。因为通过汇率升值可以促进双顺差的改善,进出口的调整上最终能导致流动性有所收敛,再配以加息的货币收紧,最终将能收回货币抑制物价上涨。不过,通胀率的下降也会造成失业率的升高,政策确实无法面面俱到,不能保持很高的经济增长同时物价又不上升。外贸顺差趋于平衡,也取决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如果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越快,国际货币购买力增强越快,进口就会越多,顺差就能更快趋于平衡。

  孙明春:下半年物价将开始回落

  (雷曼兄弟高级经济学家)

  预计中国2008年全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将会是六年来首次低于10%。CPI会在第二季度开始明显回落,在下半年甚至有可能降到3%以下。虽然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是上升的,但其在2007年的猛涨主要来源于因供给短缺所引起的食品价格的加速上涨。随着食品供应逐步恢复正常,通货膨胀会从2007年的4.8%降到2008年的3.8%。

  目前针对现实的通货膨胀,中国政府采取了部分价格管制措施,以防止非食品类商品跟风涨价。这是一项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因为以往有过跟风涨价造成严重后遗症的先例。如1988年的大规模价格调整,由于相当一部分商品跟风涨价造成市场错误的信号,其后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引发了一轮产能过剩。我们判断,政府在控制住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问题后,会对资源类商品的价格调整进行深入改革,只有对资源类商品价格进行市场化的调整,才能真正实现对企业的价格引导。-

  声音

  CPI上升有价格补位作用

  目前粮食和主要的能源还是政府指导价,并未完全市场化。尽管市场化改革让其价格逐步接近其真实价格,但还没有完全到位。CPI(消费物价指数)上升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价格的补位,而不是完全意义的通货膨胀。由于通过各种补贴和法规控制,使得主要的能源和粮食价格过低。随着市场作用的发挥,价格上升将是能源和粮食价格恢复其本来价值运行状态的一个过程。

  物价的上涨一个原因是由于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扩大消费的拉动所造成的。不能把这样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等量齐观。在国内价格仍未到位的情况下,物价上涨不能简单当作通货膨胀来治理。

  从长远来看,产品的定价应该由市场中的企业来决定。眼下当务之急是不要加重物价上涨的预期,如果把物价上涨当作通货膨胀来治理,实际上就加重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反而会造成民众的紧张空气。最好的办法是根据消费指数的增加和居民实际支出的增加来给予中低收入居民补贴,只要物价涨幅不高于收入增长就没有危险。-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刘福垣)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