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通胀预期加强 下半年CPI增速或回落(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1日 05:37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二、食品和居住价格推动CPI加快上涨

  当前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和居住价格较快上涨。11月份,食品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6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比10月提高0.2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度达到86.4%;居住类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0.8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比10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对CPI上涨的贡献度达到11.5%。

  (一)供求偏紧和国际价格传导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供求偏紧引起猪肉价格反弹。为确保国庆、中秋“两节”期间的猪肉供应,生猪大量提前出栏上市,导致节后生猪存栏量下降。而秋冬季节是肉类消费旺季,猪肉需求量增大。供需矛盾进一步趋紧导致当前猪肉价格反弹。成品油价格上调导致的运输成本增加也是猪肉价格反弹的重要原因。

  国际价格传导和国内油料作物减产推高油脂价格。2007年前11个月我国大豆累计进口2789万吨,占国内大豆需求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国际大豆价格完全主导了国内大豆价格走势。11月份国际大豆价格加速上涨,带动国内大豆价格快速上升,进而推升了豆油等价格。另外,国内大豆、花生以及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减产,供应不足造成油料价格上涨加快,引起食用油全面涨价。

  供给减少引起鲜菜鲜果价格快速上涨。受入冬以来气温突然下降和运输成本上升的影响,蔬菜和水果供给减少,加上去年基数较低,鲜菜鲜果价格同比涨幅较大。鲜菜价格11月份同比上涨27.1%,拉动CPI上涨0.8个百分点。

  (二)国际油价推动居住价格涨幅持续扩大

  受国际原油价格日益攀升的影响,燃料价格上升较快,居住类价格中的水、电及燃料价格11月份上涨5.6%,涨幅比10月份大幅提高2.7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0.3个百分点。另外,受房屋贷款利率连续上调的影响,自有住房价格上涨较快。

  三、原油价格和黑色金属价格上涨导致PPI反弹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是造成PPI反弹的主要原因。需求持续旺盛,加上铁矿石、焦煤价格以及海运费快速上涨,推高了黑色金属价格,成为推动PPI上涨的重要原因。

  (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推动PPI上涨

  受美元贬值和供需关系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研究表明,WTI原油期货价格与滞后1个月的燃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高度一致,10月份WTI原油期货平均价格同比上涨43%,带动国内11月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6%,燃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9.9%。

  为应对国际高油价,发改委自11月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500元;同时适当提高化肥以外工业用天然气出厂价格和车用天然气销售价格。此举推动当月汽油、柴油和煤油等成品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9%、8.8%和8.0%。原油及成品油价格全面上涨成为推动PPI反弹的最主要因素。

  (二)需求旺盛和成本上升推动黑色金属价格涨幅持续扩大

  投资和出口需求旺盛。(1)投资快速增长形成对钢材的旺盛需求。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26.8%,仅比10月份的今年最高增速略低0.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速31.8%,是两年来最高增速。(2)国际钢材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外部需求不断扩张。2007年1-11月份,我国钢材累计出口5793万吨,同比增长54.6%,高出2006年全年1490万吨;出口总值404亿美元,同比增长77.6%。

  海运、焦炭和铁矿石价格上升推高成本。(1)国际海运价格持续攀升推动到岸价大幅上涨。目前巴西图巴朗和澳大利亚至我国的铁矿石海运费均比年初上涨150%。(2)炼钢主要能源焦炭价格数次上调。今年以来山西焦炭已经七度提价,累计上涨610-640元/吨。(3)铁矿石进口价格不断上升,拉动国内铁矿石价格同步上涨。2007年11月份,铁矿石平均进口价格达112.8美元/吨,较年初上涨63%。

  第三部分 未来经济增长

  与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景气指标分析

  (一)通胀预期强烈,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加大

  人民银行2007年11月中下旬对城镇居民、企业和银行家的调查显示:

  1.居民对物价满意度持续下降,六成以上居民预计下季度物价继续上升。城镇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持续下降,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43.9,较上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认为物价“过高,难于接受”的占比达47.6%,较上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达历史峰值。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仍然悲观,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61.3,比上季度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64.8%的被调查者预期2008年1季度物价继续上升,较上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同样达到历史最高。

  2.企业承受的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增强,垄断行业成本转嫁迹象明显。2007年4季度,39.8%的企业家判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其中,判断原材料购进价格和销售价格上涨的企业家占比逐季攀升,2007年4季度分别为42.9%和19.0%。三大垄断行业成本转嫁迹象明显,石油加工炼焦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分别有47.6%、42.4%和41.1%的企业认为销售价格“上升”,分别较上季度提高12.4、15.2和4.9个百分点。

  3.银行家通胀预期略有回落,但仍然较强。银行家通胀预期连续6个季度持续上扬后略有回落,但仍达到76.4%,仅较历史最高点低0.5个百分点。其中,投资品价格预期指数连续两个季度明显低于消费品,表明银行家认为目前引致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消费品价格上涨。

  (二)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普遍上扬,购进价格指数持续大幅提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明显上升。11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55.4%,较10月份上升2.2个百分点。

  各分类指数普遍上扬。新订单指数较10月份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9.4%;受此带动,购进价格指数、生产指数和采购量指数分别达到70.1%、60.1%和59.4%。其中,购进价格指数自7月份以来持续大幅攀升了11.2个百分点,反映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加大。此外,新出口订单指数53.8%,较10月份略有提高,反映出国外需求基础依然稳固。

  11月份PMI指数普遍攀升,经济加快增长趋势明显;购进价格指数大幅提高预示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未来GDP增长趋势预测

  (一)预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逐步加大,主要经济体降息可能性增大

  世界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扩大到消费市场,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11月份达到两年来最低水平,预计至少未来1-2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油价和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欧元汇率不断上扬等三大因素将导致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出口和国内需求的平稳增长将促使日本经济保持温和增长。受利率上调、信贷供应下降、财政紧缩和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的影响,英国经济将有所放缓。受美国经济减速、国内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影响,预计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将略有回落。

  全球通胀压力逐步加大。这是因为:(1)供求偏紧和美元持续走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未来仍然可能持续上涨;(2)新兴市场经济体闲置产能不断减少,经济过热风险增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显著上涨。

  主要经济体降息可能性增大。房地产市场低迷和经济增长放缓促使主要经济体纷纷降息,或停止加息。美联储在9月、11月和12月三次降息,基准利率由5.25%下调至4.25%,并有可能继续降息。英国央行在连续5次上调利率后,受次贷危机影响暂停加息,并于12月降低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5.5%。欧元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但欧洲央行连续五次在月度货币政策会议上维持4%的基准利率不变,预计2007年底前仍保持目前水平。日本银行仍保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5%,加息可能性显著减小。

  (二)国内经济形势展望

  1.2008年投资将高位小幅回落,投资结构优化

  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有:(1)资源价格改革会提高投资成本,降低投资回报率。(2)政府强化了新开工项目的要求和控制。国务院办公厅于11月21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

  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有:(1)企业利润增加较快,投资回报率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较强。(2)地方的投资冲动较强,尤其2008年政府换届后地方政府推动投资的意愿会较强。(3)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较快。(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预计中央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资会增加,例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投资。(5)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仍有大量投资的要求。

  综合上述因素,明年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速比今年有所放缓。2008年投资增速将会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原因在于上半年新开工项目控制会比较严格。预计2008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左右。

  2.2008年消费将继续较快增长,实际增速估计不低于2007年

  2008年消费在政策环境、收入增长、结构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仍将持续旺盛。(1)政策环境有利于消费持续增长。改善民生是2008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举措,都会对消费形成有力支撑。(2)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3.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去年同期3.4个百分点。(3)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供给,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疏通流通渠道,完善储备体系,提高价格调控预见性,能有效稳定消费预期。(4)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也将对消费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此外,物价上涨、通胀预期以及资本市场价格波动可能会增加消费的不确定性;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减缓,将会制约与之相关的消费的增长。

  总体来看,2008年消费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上涨,估计全年实际增速不会低于2007年,将达到13%左右。

  专栏2:当前收入分配状况对消费增长的影响

  当前,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度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代表企业收入的资本所得部分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33.5%上升到2006年的45.2%,上升了11.7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则由53.4%下降到40.6%,下降了12.8个百分点。近15年来,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49.9%左右,远远低于成熟市场经济体55%左右的水平。二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出现扩大的趋势,社会财富过度向少数高收入者集中,基尼系数近几年持续上升。

  收入分配不合理是我国消费率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从总量上看,在政府、企业、居民和国外四部门中,居民部门的消费率最高。居民部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必然会引起整体最终消费率下降和国内消费不足。

  其次,从结构上看,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时,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就会降低。实证分析也表明,收入差距对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每增加0.01,消费平均减少约0.35%。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经导致了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未来我国消费率能否提高最终取决于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程度。“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居民未来收入信心将进一步上升。收入预期的改善有助于居民增加当前消费。据此,我们预期未来几年国内消费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3.出口增速持续回落,进口增速基本稳定,贸易顺差增速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预计出口增速继续回落,2008年增长22%左右。这是因为:(1)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外需求受到抑制,出口动力有所减缓。(2)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和人工成本上升,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价格优势受到挑战,国际订单出现转移苗头。(3)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预计进口增速将继续提高,2008年增长21%左右。这是因为:(1)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国际原材料和能源需求进一步加大。(2)人民币持续升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将逐步显现。(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促平衡”的宏观调控基调,有利于未来进口增速提高。

  预计贸易顺差增速进一步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大规模,估计2008年贸易顺差增长约20%,规模在3100亿美元左右。

  (三)预计GDP增长率2007年全年为11.4%,2008年上半年为11.0%,全年为10.9%

  模型对2007年四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测值为11.3%,全年为11.4%;2008年一至四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为11.1%、11.0%、10.7%和10.8%,2008年上半年和全年分别为11.0%和10.9%。

  三、未来价格变动趋势预测

  (一)影响未来价格上行的因素

  1.国际原油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国际原油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并可能继续上涨。这是因为:(1)原油供需依然紧张,供应中断或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都会导致油价进一步上涨。国际能源署预计2008年原油日需求量将增加140万桶,而受挪威、英国和墨西哥等成熟油田产量下降影响,非欧佩克原油日产量仅增加60万桶。(2)美元持续贬值将进一步推高国际油价。

  2.农产品价格将持续上涨。(1)国际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仍将继续上涨。世界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库存持续下降,美国生物能源加工快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农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都会继续给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2)国内农产品价格将趋势性上涨。①受到耕地、水和自然天气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增产空间有限;②国内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推动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③随着人口数量增加和饮食结构改善,农产品需求将逐步增加。

  专栏3:农产品价格在长期内将呈趋势性上涨

  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是本轮CPI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尽管具体到相关品种,涨价原因各有不同,但总体上看,农产品价格已经进入持续稳定上涨通道。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性上涨或将成为长期驱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一)国际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国际农产品价格历史上呈箱体振荡态势,2004年以来随着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工业需求急剧增长,尽管世界农产品的生产弹性较大,但生产成本增加和需求旺盛仍然推动农产品价格逐步走高。预计未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将保持周期振荡,价格总水平趋势性上涨。随着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价格联动性的增强,国内农产品价格将与国际价格同步上涨。

  (二)农产品价格处于补偿性上涨阶段,价格趋升将成为常态。以1978年为基期,对我国粮食价格指数、石油工业制品和煤炭工业制品价格指数进行HP滤波处理,可以看到初级能源价格大幅攀升,而粮食价格仅小幅上涨。虽然粮食是可再生资源,但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增产空间相当有限,同时初级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又不断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因此,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对长期低粮价的补偿,体现了供求关系的调整,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常态。

  (三)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趋降,供需紧张状态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仅18.27亿亩,已经触及18亿亩的“红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扩张的难度极大,农业增收面临硬约束,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不断降低,供需紧张的局面会持续存在。

  (四)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增劳动力供给减缓,农村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已进入加速上涨轨道,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快速增加,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必将会进一步带动农产品价格上升。

  (五)农产品适度涨价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这对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也会形成长期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动力。

  3.劳动力成本将进一步上升。(1)年轻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供应趋紧,工资水平显著上涨。(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城镇劳动力成本将逐步上升。(3)国家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力度,在部分地区实施农民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

  4.资源价格改革推动价格水平上升。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逐步加快,开征环境税和资源税;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逐步加大差别水价的实施力度,提高水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这些改革短期内将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

  5.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2006年以来货币信贷持续扩张对未来价格的上行压力依然存在,2008年还将面临新增的货币信贷投放压力。首先,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将对信贷投放继续产生拉动作用。其次,人民币与美元利差缩小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也使我国继续面临短期资本流入的压力,导致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6.通胀预期不断加强。人民银行调查显示,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加强,已处于历史最高点。强烈的通胀预期必将影响到居民、企业的消费、储蓄、生产和投资行为,对物价形成有力支撑;通胀预期加强还会增加居民对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推高此类商品和资产的价格,进而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7.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会给未来价格带来上升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会减少部分产品供给,从而对未来价格带来一定的上涨压力。(1)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尤其是淘汰落后产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供给。(2)资源税改革方案一旦实施,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资源品由“从量计税”改为“从价计税”,税率同时上调,短期内将快速推高原油、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的生产成本。(3)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比如,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每公斤0.63元分三年提高到1.26元;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等将在不同程度上推高价格水平。(4)新技术的推广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增加企业的投入和生产成本。

  专栏4:节能减排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未来价格水平的影响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五年内单位GDP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33%,2007年下降速度有所加快,但也只有3%左右,后三年要完成每年下降5%的任务,形势非常严峻。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生产全球5%的GDP却消耗了全球近70%的水泥、40%的钢材以及10%的原油。

  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更是居高不下:(1)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位于世界第一,2006年为1428万吨;(2)二氧化硫排放量位于世界第一,2006年为2587万吨;(3)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列世界第一,2006年为124亿吨;(4)我国还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以及汞排放的国家。

  2006年以来,我国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突出表现在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尤其是占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仍然过快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增长19.6%,同比加快2.7个百分点,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1个百分点。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2008年“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可以预见,随着各项重要举措的实施,“节能减排”必将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会在短期内形成价格上行的压力。(1)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尤其是淘汰落后产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供给。(2)资源税改革方案一旦实施,原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资源品由“从量计税”改为“从价计税”,税率同时上调,短期内将快速推高原油、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的生产成本。(3)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比如,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每公斤0.63元分三年提高到1.26元;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等将在不同程度上推高价格水平。(4)新技术的推广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将增加企业的投入和生产成本。

  但长期来看,节能减排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

  (二)影响未来价格下行的因素

  1.国外需求减缓和国内供给增加带来价格下行压力。(1)世界经济放缓、人民币逐步升值、贸易调控措施效应显现、以及产品成本上升,将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2)我国持续较高的投资增长形成的产能将逐步释放,增加国内供给。

  2.人民币升值总体上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具体体现在:(1)降低贸易顺差,减少基础货币投放;(2)抑制净出口需求进一步扩张,减轻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3)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3.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加大对货币信贷投放的控制,抑制总需求过快扩张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

  (三)预计CPI 2008年上半年为5.9%,全年为4.5%

  模型对2007年第四季度CPI同比预测值是6.2%,全年为4.7%;2008年一至四季度CPI同比预测值分别为6.1%、5.7%、3.5%和2.8%,2008年上半年和全年分别为5.9%和4.5%。

  课题组负责人:焦瑾璞 汪小亚

  执 笔:纪敏 马志扬 刘 斌 王兆旭

  王月 袁 鹰 莫万贵 等

  (本文为课题研究成果,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作者供职单位。部分内容和图表有删节)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