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银行各地摸底 08信贷基调紧字当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01:23 东方网
本报记者 陈昆才 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接下来,作为货币管理当局,央行也将召开会议,拿出明年的货币和信贷投放计划。 就在央行召开相关会议前,人民银行的一些大区行、中心支行已于本周开始召集一些地方银行的负责人,研究上报明年信贷投放计划的事宜。据一些参会人士透露,信贷投放从紧的信号已经充分显露。 此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首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上的发言中指出,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把“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在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持续收紧 12月4日,一家位于长三角的城商行高层表示,当地人民银行给出的指导性意见是“明年的信贷投放计划只能按照今年实际的增量来制定”,也即2008年的贷款增量与2007年持平,这无异于要求地方银行降低明年的贷款增速。 随后,记者从不同省份的多家城商行获悉了类似的说法。不过,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可能是央行下一步的摸底对象。 12月5日,记者致电一家大型商业银行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人士,这位人士称,该行尚未接到人民银行有关上报信贷投放计划的通知,但他们正在编制计划,进行信贷资源配置。 而目前正在编制信贷投放等经营计划的还包括一些外资银行。12月5日,注册于上海的某大型外资法人银行一位中层告诉记者,他们也未接到货币当局的有关指导性意见,但也在制定计划,准备上报,“我们也听到一些类似的传闻,明年的信贷投放肯定不是想做多少就能做多少”。 信贷闸门收紧的预期也得到了上述大型银行和上海另一家外资银行人士的认可。“在今年的基础上,明年的信贷增速应该要低一些。”上述大型商业银行人士称。 外资行人士作出同样的判断都有着切身体会。12月5日,供职于两家不同外资银行的中层都向记者证实,一个月前,央行等部门曾找到各家外资银行“个别谈话”,要求其今年将截至年底的贷款余额控制在10月底的水平。 前述大型外资法人银行正在为明年的经营计划而苦恼。在完成转制之后,“接下来还是要增加网点机构的,如果不能增加信贷投放规模,不等于是减少了原有机构的业务量吗?”上述外资行中层直言,所以,在该行最终制定的计划中是否要调低明年信贷增速,“目前真的还不好说,但影响肯定很大”。 资本丰裕冲动? 在今年完成A股上市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和城商行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大量的资本补充迅速提升资本充足率,同时也大大拉低了资本回报率。面对此种情形,快速的资产业务扩张成为首要选择。 例如,三季报显示,今年2月份上市的兴业银行,截至9月末,本外币各项贷款的增速高达21.59%;4月份完成上市的中信银行,前三季度的贷款增速达到18.62%;5月份完成境内A股上市的交通银行,截至9月末的集团客户贷款较年初增长19.7%;7月份上市的南京银行,截至9月末的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长19.78%。 无独有偶。完成法人化转制的外资银行也爆发出惊人的信贷扩张冲动。央行上海总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在沪外资银行新增本外币贷款750.6亿元,而同期在沪国有商业银行新增本外币贷款为744.3亿元,外资银行还略胜一筹。 分时来看,今年二季度,在沪外资行创下225.1亿元的单季最大人民币贷款增量;三季度次之,但也达到220.3亿元。而进入10月份,外资银行信贷投放势头不减,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4.4亿元,同比多增116.3亿元,为上月增量的近2倍。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增速和月度增量同创历史新高。 这样的时间节奏与外资行法人化转制工作的完成进度紧密相关。央行上海总部统计显示,今年10月份,从贷款机构看,在沪转制为法人机构的10家外资银行上海分行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7.8亿元,占全部外资银行贷款增量的53.9%。 12月5日,前述大型外资银行的中层告诉记者,由于上半年外资行忙于转制工作,所以,进入下半年以来,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增加,而同期国有大行们已经“吃饱喝足”。 然而,如果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信贷类资产业务的过快扩张将成为重点调控对象。这对急于缓解资本回报压力的上市银行,雄心勃勃进行跨区经营的城商行,加大机构布局力度的外资行,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 前述城商行高层称,如果信贷增长偏快,等待商业银行的是定向票据、专项存款等惩罚性工具,甚至可能影响到机构、业务等方面的市场准入。 但一些城商行人士均表示,如果信贷增长的规模依然按照今年的水平,不能有所突破;那么,明年再多开几家分支机构,业务如何做呢?不做资产业务,又如何保证效益呢?一家城商行高管甚至表示,如果对新设分支机构不能差别对待,这样下去,“我们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跨区新设分行了”。 调控防“超调” 在宏观经济走势微妙,金融宏观调控步入深水区。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撰文提出,对具体问题的诊断和处方非常重要,要避免误读历史。在给出处方时,要尽可能避免矫枉过正而导致的超调(over-shooting),避免给下一次危机埋下导火索。 “在这个当口提出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是很适当的。”12月5日,一家上市银行的研究部负责人称,经济运行有其内在规律,而经济增长也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新型工业化、重工业化、城镇化等发展战略,加上人口红利都是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的因素,而地方政府的换届经济也容易诱发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冲动。 “经济较快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加大,这是一种必然规律,而调控也要顺应经济运行规律,去关注和解决其中一些可能走向过热的风险,但不能‘超调’,硬性操作会对实体经济带来伤害。”上述研究部负责人称。 而信贷调控也开始瞄准一些潜在的风险点。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监管部门目前担忧的是,今年以来,房地产贷款加速增长,潜在风险不断放大,“三假一高”(假按揭、假二房、假90(小户型面积90平米)和高评估)问题对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形成较大风险,而在个别商业银行已经有所暴露。 此外,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也应引起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此前也强调,“特别是要着力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盲目扩张”。 此前监管部门提醒商业银行,多数重点调控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较好,主要是得益于当前这些行业资源、环境价格的扭曲及强劲的市场需求。随着国内资源价格体系的不断完善,环保和产业准入标准的进一步严格 ,这些行业的产品出口增幅继续回落,调控行业信贷资产的安全、效益蕴藏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中小银行更要注意的是,目前大银行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调控行业中退出,中小银行不要盲目“接盘”,防止被套。(稿件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