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范婉珍:中国的绿色长征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2日 19:36 财经时报

  本报实习记者 左唯

  1998年“潘得巴”项目被联合国列为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五十项战略样板项目之一。而它最大的贡献不仅于此——它为中国的环保探索出了一条成功借鉴的模式

  她是一个50岁的美国女人。在她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就认定自己要学习中文;她热爱鲁迅、矛盾并且和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中国青年人一样喜欢看《青春之歌》……

  21岁那年她来到了中国,从此她把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中国的教育和环保事业。

  她就是美国新一代研究院(FutureGenerations)中国区总裁,范婉珍女士。

  新一代研究院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教育和环保机构。它所倡导的“潘得巴”计划成功地在西藏地区实行。20年来,通过新一代研究院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使西藏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从原来的1%增加到现在的接近40%。而它最大的贡献不仅于此——它还为中国的环保探索出了一条成功借鉴模式。去年范婉珍女士提出的“绿色长征”计划再一次深化了“中国式环保”的内涵,并对中国特色环保之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于“潘得巴”项目获得的良好效果,1998年它被联合国列为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五十项战略样板项目之一。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美国女人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中国,并且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中国的环保事业?她所倡导的这一切是否会改变中国的环境和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范婉珍女士。

  《财经时报》:1978年的中国经济还很落后,是什么原因让您留下来并且投身于中国的环保事业?

  范婉珍:我21岁时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的感觉像回家一样。1978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刚结束,虽然经济落后,但是中国人坚韧和乐观的精神以及他们互相帮助和奉献的品德让我深深地感动。所以我决定留下来,我爱这里。

  而关心环保,应该从我的家庭说起。我奶奶的爷爷亲自设计了美国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他在那时候就身体力行教育着我的家族:环境资源与人的和谐共处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贵。而我的母亲是位优秀的运动员,在我小的时候,她经常给我看她在其他国家登山时拍的照片,告诉我各个国家的风俗和自然风光。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环境保护有了很深的意识。

  后来我在新一代研究院任职,我能把我从小就深埋在心里的意识发挥出来并且可以看到它产生的效用。当我看到我们做的那些事情真的使中国的环境和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改变时,我感觉非常快乐。

  《财经时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中国的?

  范婉珍:我上高中的时候,范婉珍这个名字就是我的中学老师给起的。那时我爱看《孔乙己》,非常喜欢鲁迅、喜欢矛盾。我当时就知道我一定要来中国,而且我那时候就知道,我的丈夫一定是中国人。事实证明我的预感都是正确的。

  《财经时报》:您来到中国后,对中国人的看法有没有改变?

  范婉珍:我刚来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解放。但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我们都很开朗幽默而且待人都比较热情。我也在法国生活过,但是在那里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法国人是带有距离感的。有时候,英国人会开一些玩笑,而我听了甚至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可是和我的中国朋友在一起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很合得来。我和中国朋友们交往30年了还是莫逆之交,一点也没改变。

  《财经时报》:您一直在推广的“潘得巴”究竟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

  范婉珍:“潘得巴”是藏语,意为“乡村福利员”。在西藏我们会从每个村庄选出一些人进行培训教育,内容包括如何利用自有资源更好的生活、卫生保健知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具体技巧等等。然后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社区去影响周围的人。成功复制“潘得巴”精神,让他们自力更生,依靠自有优势而不是依靠政府资金去发展经济。给他们鱼是没用的,要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

  现在保护区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当地的村民自觉自愿的去做,效果很好。人的能量是无穷的,只要能激发起人的意识,再让他去唤醒和影响周围的人,产生的效果将是无法预计的,这个就是“潘得巴”的精神所在。

  《财经时报》:当地村民对“潘得巴”计划的态度怎样?

  范婉珍:其实最艰难的就是人们意识的改变。当他们意识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时候,就会非常愿意。我们的“潘得巴”退出率只有10%,大部分的村民很愿意合作。

  《财经时报》:那么你们最初怎样说服村民理解和参与“潘得巴”计划?

  范婉珍:其实当地村民并不是故意滥砍滥伐,多数情况下是为生活所迫,而且他们不知道其实所有的生物都在一条链上。所以,我们要告诉他们并给他们提供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比如我们给村民们解释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狼来吃牲畜?正是因为当地人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食物链——他们把当地的一种田鼠给打光了,狼没有了主要食物来源那么就只能去吃人的牲畜了。他们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就开始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关系着以后,关系着未来的发展。

  《财经时报》:在“潘得巴”之后,您为什么又提出了“绿色长征”?

  范婉珍:当时提出这个想法就是希望能搜集中国各地环保做得成功的范例,给其他地区以借鉴,并且回应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环保的报道,以及对“绿色奥运”的质疑。当年伟大的红色长征精神使中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而那种坚持不懈和长期奋斗的精神对于现在的中国环保事业非常珍贵,所以我叫它“绿色长征”,它代表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就同真正的长征一样是长期的、艰巨的,是一定要靠大家同心协力的。“绿色长征”由全国43所高校大学生参加的环保活动,分十条线路展开。队员们将跨越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区域,进行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忠实记录各地在环保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活动的目的是希望为中国寻求一个新的环保思想,探索一条“保护和发展”并重的道路。

  《财经时报》:“绿色长征”和“潘得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范婉珍:“绿色长征”和“潘得巴”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准备在全国的多个社区选出“潘得巴”到北京来参加培训,并邀请国内外相关方面的专家,教他们掌握致富技巧和环保知识,回去再去影响和带动整个社区的人。而我们希望明年有更多的大学生能参与“绿色长征”计划,成为新的“潘得巴”,使“绿色长征”最终成为推动构建中国生态文明根基的重要力量。

  《财经时报》:您觉得“绿色长征”和“潘得巴”计划给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范婉珍:重视人的力量、人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能量,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潘得巴”去关注环保、去影响周围的人。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是从自己身边就能做起的。比如:随手关灯、少用塑料袋……这些身边事都是随手就可以完成的环保举动。如果你可以从小事做起,你的意识和行为改变了,你就可以去影响他人,你就是一个“潘得巴”。将来,中国会有无数个“潘得巴”,我们希望看到它的精神传遍全国。

  环保事业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都要有耐心有信心坚持,这也是“绿色长征”给我们的启示。

  《财经时报》:您在从事环保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范婉珍:我常常只睡两三个小时,美国新一代研究院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所以我们很多项目缺少资金。我得自己出去找赞助,我很希望能多些力量来支持环保行动。

  很幸运的是尽管很艰难,但我们的工作还是得到了很多支持。比如我们的“绿色长征”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的鼎力支持。这个活动的主力人员就是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和大学生以及相关专家。

  《财经时报》:您以后有什么新计划?

  范婉珍:我希望“绿色长征”计划能永远进行下去。明年我们会扩大规模,有更多的人参与。我希望它变成一种全民的环保行动。

  《财经时报》:面对这些大量辛苦的工作,您是否感觉很累或者想放弃过?

  范婉珍:做这些全部是我自愿的。我热爱中国,我希望看到人民富裕、环境变好。因为这一切,我感觉我的一生是有价值的,我非常快乐。-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