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统计局:加息未减缓房地产投资增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01:41 新京报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显示,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56698亿元,同比增长26.6%,增速略低于1-6月的26.7%。 统计局虽未公布7月投资增速,但从1-7月增速推算,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4%,增速低于6月的28.5%。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分析师张永军认为,投资增速仍然较快,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任务更为艰巨。 自筹资金投资稳步增加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看,国内贷款比重稳步下降,自筹资金占比稳步提高。在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均走高的情况下,投资反弹的可能依然存在。 据统计,1—7月城镇投资资金66104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1.6%,利用外资增长16.0%,自筹资金增长31.0%。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此前分析称,投资的冲动主要在于企业利润增加较多,部分行业利润前景良好,如钢铁业目前国内钢材价格比国际低1000元,其利润空间比较大,从而激发企业投资的动力。 另外,部分行业投资成本还比较低,准入门槛不高,也促进一些企业对这些行业增加投资。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针对上述数据表示,尽管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可暂时缓解决策者面临的压力,但很可能只是暂时现象。 房地产投资增势未减缓 统计数据显示,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12135亿元,增长28.9%。略高于1—6月的28.5%,这说明房地产开发投资上涨势头在加息的作用下丝毫没有减缓。 另外,1-7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4.6%,1-6月该增幅仅为6.4%。此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受去年下半年国家控制新开工项目政策的影响,一年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一直在低速增长,但是今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了6.4%。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博士表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持续上涨,意味着未来市场供应会不断增加,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供求矛盾,供不应求导致房价上涨,但是这部分供应是否能抑制房价,还要看具体的投资结构。 房产业内人士表示,去年6月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陆续出台了“国六条”、“限外”、“90平米以下70%”、土地增值税清算等政策,各地也相继推出“两限房”等带有住宅保障性质的文件,但此次公布的数据表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今年反而有所加快,有关部门多次强调的住房结构调整、供需矛盾、住房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 投资增速仍可能加快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宋国青表示,从1-7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看,今年全年的投资增幅将较高,这也是今后政府调控的重点。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也认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保持较快增长,仍有继续加快的可能性,因此政策上可能继续加强调控。近期可使用的调控措施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发放特别国债,行政控制放贷等手段,加息则可能出现在9月份以后。 但张永军分析认为,此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投资的宏观调控措施,但目前来看还没有见到明显的成效,估计年底投资增速有可能回落。因此国家短期内也不大可能出台强力度的抑制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 对此,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已适度偏紧,包括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但为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抑制通货膨胀,降低经济过热的风险,中国应当加快汇率升值步伐。 哈继铭指出,当前热钱涌入追逐中国高回报率投资的趋势不减。前期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且外贸顺差大幅增长,推高人民币今后升值预期,使得热钱的资金成本更为低廉。 - 机构看法 高盛:投资增长放缓与坏天气有关 全球著名投资银行高盛昨日表示,基于出口增长加快以及恶劣气候的影响,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放缓。 数据显示,7月份同比增幅从6月份的28.5%放缓至26.2%。经季节调整后的季环比折年增长率也由6月份的42.3%放缓至34.2%,这显示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放缓。 高盛分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放缓与出口增长加快以及恶劣气候条件有关。 高盛一位分析师表示,新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走势较弱,主要基于出口增长加快,另外,许多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可能受此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 高盛认为7月份经济活动增长的放缓可以暂时缓解决策者面临的压力,“我们预计7月工业增加值的走弱应该会让政策制定者暂时地松一口气”。 但高盛也同时表示担心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是否可以稳定在现有水平附近,抑或7月份的增长放缓只是暂时现象,但是7月份货币和信贷增长的加快让人对此不禁产生怀疑。 2007年前七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表 月份 年同比 季环比 月环比 2月 23.4% 39.7% 3.7% 3月 26.9% 47.9% 3.6% 4月 25.8% 50.9% 3.1% 5月 27.5% 48.5% 2.4% 6月 28.5% 42.3% 2.0% 7月 26.2% 34.2% 1.5%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李媚玲 张晓玲 周鹏飞 实习生 魏静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