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CPI再创新高 市场担忧加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13:51 南方日报
继央行“通胀风险上升”论后,统计局敏感数据下周袭来 CPI再创新高?市场担忧加剧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工作安排,下周一左右将发布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包括敏感的CPI。有鉴于此,尤其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连日来不得不再一次“例行”放慢脚步、如履薄冰地探足前行——大家都在揣测着:难道7月份的CPI真会像一些研究者所判断的“再创新高”?如果CPI这匹野马这次跨越了风传的“5.5%”高位,调控部门接下来又会采取什么样的勒马之策? 通胀幽灵威胁经济肌体 就在人们的一片猜测与辩论声中,央行赶在本周三先行发布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此前发布的月度报告及一季度相关报告关注重点明显不同的是,央行此番浓墨重彩地表露出了对通胀的忧虑。 无论此前一些官员或学者曾如何就“高涨的CPI与通胀”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辩解”,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价轮番上涨、自己手头的货币越来越“不值钱”的事实和切身感受,都足以说明一个事实:通胀的幽灵确实正在我们的周围游荡、并将威胁着整个经济肌体的健康。 显而易见的是,除了猪肉从去年年底开始不断涨价外,最近几周来,方便面、食用油、洋快餐、中式快餐等各种食品涨价的消息,除了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也加深了人们对于自身生活质量下降的忧虑。 粮价肉价缘何未在7月回落 让不少人颇为不解的是,既然国内粮食收成形势良好,供需之间不会存在什么大的矛盾,那么粮食类产品的价格为什么还会不断上涨、并带动相关产品和相关产业的价格一起上扬呢? 对此,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李晓超解释,近一段时间国内食品涨价的主要原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则是受国际市场粮食涨价和粮食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李晓超的上述分析代表着众多主流观察者的观点。他们还普遍将猪肉价格上涨归因于结构性失调。 上述理由不可谓不合情理,但依然让人们不解的是,既然一些专业人士早就反复表示猪肉价格、粮食价格会在7月左右回落,但为什么到了现在物价不仅没有回落,反而继续昂首向前呢?这其中的症结究竟何在——是调控部门本身对物价的走势把握不准、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还是统计部门因为自身对于数据的“专业性”理解而迷惑了政策制订者的视线? 先说前者。在记者的采访记录中,早在两个月前,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些受访官员、学者就曾信誓旦旦地表示,随着夏粮丰收、国家补贴及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无论是肉价、蛋价还是粮价都会应声回落。他们还在这个预测上加了一个时间上的“约定”——7月中下旬就会立竿见影。然而,当媒体将这样一种“权威的观点”放大、民众将之视为自己生活安排的“指南”后,关于物价回落的判断竟然变成了越来越虚幻的童话。 CPI的实际意义究竟有多大 关于后者。CPI究竟是什么?CPI的涨跌究竟能说明什么?我国统计部门发布的CPI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主要调控部门的决策?这些问起来连统计部门自身都一头雾水的问题,却在左右着不少学者、媒体对于宏观经济形势走势的判断。 在统计部门看来,只要CPI没有超过“警戒线”(之前说是3%,后来破了3%,统计部门又说是5%),我国经济就不存在过热、不存在通胀的危险;而随着CPI在6月当月冲破4.2%、并有望在7月份“跳高到5.5%”的境况下,较为权威的提法又变为“关键要看CPI的核心数据”。人们不禁发问:难道就不能让CPI看起来清爽简单些、能直接了当地反映问题吗? 统计数据何时与民众感受吻合 估计让统计部门及一些学者感到十分尴尬的是,因为央行不仅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数据,并且没有过深地陷入统计数据的泥淖。央行本周三的姿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尽管有不少专家认为,“剔除食品等因素外,我国核心CPI涨幅只有1%左右,因此通胀压力并不大”,但是央行却认为,“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分析价格形势时,不应只关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须予以足够重视”。 央行此番分析,无论是措辞上还是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上,都比“就数字说数字”显得生动,且有血有肉,让民众为之动心。譬如央行认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央行还承认,“当前我国的食品价格上涨与粮价上涨关系密切,而粮食价格上涨除了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外,还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眼看国家统计局“揭盅”7月份关键数据之日正在临近,接下来几天,类似“7月份CPI究竟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位”、“通货膨胀的压力是不是越来越大”这样的话题必然再一次被媒体、研究机构、专家们热炒起来。我们届时也难免要深入关注一番——在此之前有一个巨大的希望是:但愿统计部门这次发布的数据不再与民众的感受相距甚远——即使新数据的面孔残酷了一些,也能真实地将它展示出来、坦率地将它解读开来。 本报驻京记者 郑春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