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警惕妖魔化中国出口商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1日 06:19 金融时报

  周剑初 

  今年4月至今,中国出口商品安全问题成了美国媒体大肆渲染的话题。继所谓中国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风波之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日前宣称,将暂停从中国进口鲇鱼、巴沙鱼、虾、鲮鱼和鳗鱼5种水产品。据统计,近4个月里仅中国食品就有257种因为违反所谓美国标准而被美方拒绝入境。然而,对于FDA禁运之举,一些美国议员竟然还不满意,他们敦促布什政府全面监管中国输美产品。看来,在中美贸易摩擦有所加剧的背景下,某些美国人正以中国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借口,将个别的质量问题无限夸大,从而达到其妖魔化中国商品的目的。

  西方这一轮中国商品威胁论有着很浓厚的政治色彩,指责声音主要来自美日等对中国商品有戒心的发达国家,他们质疑中国商品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贸易赤字不满的借题发挥。

  不可否认,产品质量确实是至关重要,因为其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这在任何国家都是“硬道理”。但是,中美每年商品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个别商品有点瑕疵应属正常。比如在最近的水产品禁运中,美国FDA就承认,从中国水产品中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剂含量非常少,接近于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水平,该管理局不会要求召回这些水产品,也不会建议消费者销毁或退回这些产品。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位专家也表示:“实际上大多数食品被扣留是因为标签不合格,真正影响消费者健康的产品非常少。”按照中国质监局的说法,其实在中国去年出口美国的食品中,被美国退回的不合格产品比例不足1%,这一数字其实比同期中国拒收的美国食品比例要低。

  往深里看,西方这一轮中国商品威胁论有着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指责声音主要就来自美日等对中国商品有戒心的发达国家,他们以偏概全地质疑所有中国商品质量,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贸易赤字不满的借题发挥,本身就有向中国方面抬高谈判要价的潜在意图。并且,一些质量问题争议的背后,其实还潜藏着诸多复杂的利益因素。比如,被卷入舆论漩涡的中策公司就回击说,美国FTS公司之所以指责中策的轮胎存在质量问题,是因为两家公司存在商业分歧。行业内人士也指出,随着中国输美轮胎数量的上升,一些利益受损的美国厂家正寻找各种理由来打击中国轮胎公司的产品。

  以偏概全地鼓动对中国商品的不信任,将贸易产品质量问题扩大化甚至政治化,并非理智行为。因为这不仅损害中国企业,也将损害在华美资企业的利益。

  实际上,美国商品也并非完美无瑕,最近就有一些美国食品在中国被发现存在细菌超标、霉变和二氧化硫含量过高的问题。在美国市场,轮胎也因质量问题被多次大规模召回。同时,西方某些商品在发达国家市场实施健全的召回制度,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不实施同样严格的召回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大谈特谈中国商品质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售后服务不规范等等,足见其双重标准十分明显。

  西方那些动不动就妖魔化中国商品的人应该认识到,以偏概全地鼓动对中国商品的不信任,将贸易产品质量问题扩大化甚至政治化并非理智行为。因为这不仅损害中国企业,也将损害在华美资企业的利益。更何况,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已经深入到了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每年为他们带来至少700亿美元的额外福利。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妖魔化指责,事实上已给中国相关厂商严重打击,严重地损害了中国商品的信誉,给中国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和重大损失。如果对这种状况听之任之,“中国制造”的声誉和中美整体贸易都将严重受损,并给中国对外出口带来长期损害。在与西方积极对话、展现我国高姿态的同时,我们有必要揭露真相,以正国际视听。

  国家质检总局领导要求国内企业要变“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

  为此,7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五个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落实《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举措。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官员说,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非常重视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采取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产品到出口全过程管理体系,因此,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中国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水平是在不断地提升。从检测数据看,我国的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99%以上。为加强

食品安全,中国政府逐批核查非法经营企业,查实一批处罚一批,并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的网站上对违规企业名单进行曝光,禁止黑名单企业出口产品。

  稍后的7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也专门指出,当前一些国外媒体大肆炒作中国商品质量安全问题,散布“中国商品威胁论”,把贸易问题政治化,其危害就在于他们企图把个别产品的问题上升为对中国商品的普遍怀疑,甚至质疑我国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我们有责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他要求国内企业要叫响“以质取胜”的口号,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变“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7月18日晚,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指出,中国的出口产品特别是食品出口,是绝对有安全保障的,中国政府不仅建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环保安全产品实行强制准入制度,而且每年针对涉及健康、敏感、安全和环保的产品进行抽查,并向社会公布;中国已经对出口产品采取了完整的出口保证制度,对6031家种植养殖场、为出口加工企业供应原料的600万个种植基地实行备案管理,对出口加工企业实行卫生注册制度;中国质检系统有500多家一流实验室,所有的项目都可以检测。李长江强调,产品质量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两个国家的问题,是共同的责任,要加强合作,相互沟通,把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企业和政府应加大危机公关力度,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消除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误解和心理阴影。

  不过,话说回来,妖魔化言论虽然是小题大作、危言耸听,但我们在解释与批驳的同时,企业和政府都应加大危机公关力度,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消除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误解和心理阴影。更重要的,我们还是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来客观对待这些问题。应当说,妖魔化中国商品的风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警示,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无良厂家和失职官员的惩处力度,并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长效的产品质量保证机制。如果我们能进一步严格产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下更大的决心来狠抓产品质量,一旦出现产品安全和质量问题,都能严格一查到底,并坚决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商品的国际形象,也是确保国内民众健康安全的必需。

  我们的企业也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西方对我们的一些出口产品说不?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怎样才能确立可持续的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怎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擦亮中国产品的品牌?如果我们能以此为契机,将“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真正付诸于行动,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口号上,进一步提升中国商品的质量与档次,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妖魔化中国商品的风浪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相关链接

  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2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食品安全近几年有很好的发展,我们的食品绝大部分是安全的。

  据统计,全国普查食品的抽查平均抽样合格率已由2001年的60.3%上升到2006年的77.9%。质检总局最近对食品的国家监督抽查显示,食品合格率达到85.1%。出口食品合格率近几年都保持在99%以上。

  近期的一些出口食品安全事件并未影响到中国的整体出口。上半年中国出口总额达到546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中国对美农产品贸易增长了28.7%,对欧盟农产品贸易增长了23.6%。

  西方出口到我国食品1%左右不合格

  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供的数字,中国从一些国家进口的产品也有质量问题,在进口食品中1%左右的产品是不合格的。今年上半年,中国从日本进口食品的合格率是98.9%,从欧盟进口的食品合格率是98.8%,从美国进口食品合格率是99.3%。而同期,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是99.1%,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的产品合格率是99.8%。均相当于或高于对方出口到我国的食品的合格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