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巨额财政收入使用效率须更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 02:24 第一财经日报

  与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相呼应,上半年中国财政收入注定将再创新高。据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公布的数据,今年1~6月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494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9%,由于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95%左右,外界普遍认为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将突破5万亿元大关。如此巨额的财政资金,其具体用途和使用效率如何,自然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国家审计署披露了大量财政支出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使得公众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存在不小担心。更具有对比意义的是,当前的房价居高不下,各地涨声一片,但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的供应上仍旧不够积极,其主要理由就是财力不足,而有限供应的经济适用房在操作中还屡被扭曲。在政府财政收入持续上升的好形势面前,前述借口不攻自破。

  从数字上看,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速度和力度,远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这一方面有利于国家集中有限财力办好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等大事,同时也赋予了政府更有效使用巨额财政资金的重大责任。

  从根本上说,税收的本质只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具体如何通过预算安排财政支出,让巨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化效率,则是对政府执政思路和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政府必须通过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国防和公共安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这就涉及比较复杂的利益平衡。

  从收入结构上看,与多数国家实行的消费型

增值税不同,中国财政收入仍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就是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产值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投资增长。而大量投资则会带来土地、资源的消耗,不利于集约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因此,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其实是地方经济仍然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

  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来看,GDP和财政收入仍然是两大核心指标。这也会促使各地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收入,比如通过政府投资强行做大财政

蛋糕,就很容易造成巨额财政收入的虚高,更会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那些短期见效不快的各项民生支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会不太热心,能拖就拖,能减就减,结果造成许多政策性民生欠账。

  当前中央高度关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因此在拥有巨额财政资金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更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确保提供有益于多数公众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于那些只能靠财政支出才能妥善解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关所有公众利益,更要通过更严格的预算审批和监督体系,保证其合理支出,政府决不能随意减少相关的财政支出。

  同时,要让公众更公平地分配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就要全面考虑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随着财政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财政支出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具体财政支出在居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政府尤其需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通过更加规范财政支出,更加合理地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但从实际情况看,政府在这方面的考虑还不够深入,有关措施也不够有效,部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有时甚至是在放大收入分配不公、助长收入分配失衡。这就要求我们从整体上考虑财政支出的合理化和效率问题,这里所说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增长意义上所说的短期效率,而是要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也就是基于公平、确保公平的社会效率最优化。

  

中国经济一直是以投资和贸易双轮驱动,但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有限,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如何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直令各方面头痛不已。要解决这个问题,巨额财政资金无疑是一个重要依托,如果从结构上优化财政支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差距,适当增加多数公众的可支配收入,拉动内需将是可望可期的事。

  这就要求政府减少投资性财政支出,特别是对于那些竞争性比较强的领域,那些完全可以让非国有资本自由进入的产业,政府性投资应当越少越好。这样省下来的巨额财政资金,才能用于更广泛的民生领域,用于完善那些必须由政府承担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也应当做相应调整,不仅要看GDP和财政收入的数量,更要全面评估巨额财政资金的具体用途和使用效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