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突破流动性过剩恐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02:53 中华工商时报

  人民大学报告认为实体经济并未过热

  “目前中国经济并未产生实质性的通胀压力,实体经济并不存在过热,应该消除‘流动性问题泛化’倾向”。在“流动性过剩”如乌云压顶时,人民大学一份报告首度发出了突破流动性过剩恐慌的声音,并呼吁有关部门理性处理结构性失衡与流动性过剩之间的关系。

  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与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7年中期)”上,人大经济研究所发布了这份“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报告(2007年中期)”。

  报告认为,2007年上半年虽然出现CPI持续走高,“双顺差”进一步扩大,外汇占款大幅度提高,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

房地产价格进一步攀升以及
股票
价格高位大幅振荡等状况,但实际GDP只是小幅偏离潜在GDP,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通胀压力,实际投资增长速度出现回落态势,消费增长启动有力,核心CPI和其他价格指数较低,中国宏观经济依然在快速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 AFM模型”,报告预计2007年GDP增长速度为10.8%,投资增长速度为21.8%,社会消费增长16.2%,贸易顺差增长速度超过60%,狭义货币供应达到18.1%,M 2增长速度与2006年基本持平,CPI达到3.2%。报告认为,2007全年虽呈现高涨的态势,但全年来自产出缺口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小,投资增速回落较大、核心CPI依然较低、宏观流动性过剩状况下微观流动性约束依然存在,因此,中国实体经济并不存在过热,较高的GDP、投资和CPI增速并不构成全面紧缩的理由,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应当继续采取中性定位、差别操作、组合实施的策略。

  “中国宏观流动性过剩不仅是内部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结构畸形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失衡与我国经济失衡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货币需求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以及金融深化的产物。因此,流动性过剩一方面反映了宏观经济的问题,同时也蕴含了纠正问题的契机。”报告撰写负责人、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说。

  报告建议,有关部门可积极采取疏堵结合、结构性调整政策与金融政策结合、长期工具与短期工具结合等组合性措施,在减缓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金融不确定性压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过剩的流动性服务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整体结构性调整,服务于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的调整。

  同时,政府应适度减少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和央行冲销等短期工具的使用频率和操作力度,而将政策重心向发行各种特别国债、鼓励企业发行债券、建立产业基金以及加速社保体系建设等中长期政策工具转移。对于资本市场,报告建议,在规范投资行为模式、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股票市场扩容、债券市场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结构性调整,以减少虚拟经济层面的不确定性。货币当局应当坚决实施中性货币政策,摆脱负利率困境,鼓励金融机构更多开发诸如协议存款等新产品,以“绑定”流动性。政府应当在适度控制投机资本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的基础上,不宜过度关注资本市场或甚至将其作为

宏观调控的核心之一。(9C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