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去年我国举办各类展会4000多个 直接收入约140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3日 07: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王薇 南京的贺先生前不久到上海看了上海车展,门票50元,在场内吃了顿麦当劳,花了二十几元,除了这七十几元,往返路费、一晚的住宿费、给家人买东西,还花了900多元。“还没算这一趟多支出的电话费、异地取款等费用,总之在车展外的花销比场内多多了。”贺先生说道。 贺先生只是个普通车迷,消费水平中等,而会展经济的带动效应从他身上可见一斑。会展经济作为服务经济的一种,几乎与其他服务业均有关联,正是这种综合性带动效应,使包括上海在内的不少城市会展业正加速升温。 带动效应巨大—— 会展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 今年的上海车展,9天接待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近50万参观者,15万平方米展区汇聚21个国家1300多家汽车企业和868辆整车,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超过3000万元。而根据专家估计,本次车展给上海服务业带来的收入可能超过3亿元。 会展业的带动效应并非仅在消费层面,除了餐饮、酒店、交通、旅游等行业外,物流、金融、广告、创意设计等非观众消费层面与会展业的关联度也很高。 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泽炎介绍,会展经济首先为其他产业搭建市场平台,其次还是其他服务经济类型的载体,而且,会展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将经济链条拉长,会展经济的带动效应就体现在这些层面。 近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6—200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2006年我国共举办各类展览会4000多个,直接收入约140亿元,并带动交通、餐饮、通信等10多个相关产业收入约1260亿元,平均拉动比约为1∶9,而整个会展业近几年年均增幅超过20%。不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南京、杭州、成都、长春等地的会展经济也都保持高增长。 在上海,目前国际展会数量已远远高于国内展会,而国际展会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超过三成。慕尼黑工程机械展、欧洲医药原料展等世界知名大展已固定有了“上海版”,华交会、工博会等一批本土展览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强。国际化、品牌化已成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会展业还具有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社会效应。 学会“量体裁衣”—— 会展经济并非适合所有城市 正是由于近几年会展经济对总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渐趋明显,各地对会展经济的热情也与日俱增,会展中心比比皆是。 据会展经济蓝皮书主编过聚荣博士带领的团队对全国的调查,截至2006年,我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专业展览场馆共有162家,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其中华东地区有65个。 尽管场馆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并非有了场馆就会带来会展业的繁荣。国际展览联盟(UFI)提出会展城市需具备5个条件,即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以上水平、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50%、外贸依存度较高、行业协会力量较强。“具体地说,产品产地、商品销售地和人流聚集地或者旅游城市更容易成为会展城市。”陈泽炎说。“每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会展业,不可一味贪大。” 过聚荣解释说。 上海是目前国内会展业较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已超过7000家,8家展馆均可用“火爆”形容,其中唯一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展会已经排到了2009年。据上海市外经贸委统计,该市去年举办大中型国际展会254场,展览面积419万平方米,去年共有4.3万国外厂商到上海参展,境外观众更是超过50万人次。随着2010年世博会即将在上海召开,上海展会场馆面积有望从目前的25万平方米达到50万平方米,与汉诺威、法兰克福、纽约等国际会展中心相当。 但业内专家们表示,京沪穗展会场馆供不应求的现象对其他城市并没有借鉴意义,从全国展馆数量上看已经过剩,而且多为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以下的展馆,并不适合承接大型国际展会,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培育专业展览品牌,宁波的服装展、成都的酒类展等行业展的兴起就是最好例证。 此外,政府办展过多也是目前我国会展业的突出问题,其中不乏劳民伤财、赔本赚吆喝的现象,对此,专家表示,政府逐渐淡出办展主体,完善政策法规监管,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的服务功能,是会展业持续良性发展的保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