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总部迁移“猜想”自有其严密逻辑

  张敬伟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增长6.9%,这一增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是绩优股。也正是基于此,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开发银行(ADB)、世界银行(WBG)、普华永道等多家国际机构相继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都对中国经济抱有乐观的预期。

  尤其是IMF,本周更是今年第三次上调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预期。此前,IMF先后于4月和6月两次上调中国经济的预期。7月24日,IMF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6.7%和6.4%。

  就在同一天,IMF总裁拉加德更发出惊人之语——按照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如果IMF继续推进治理结构改革,IMF有可能在未来10年内将总部从华盛顿迁到北京。

  由于IMF的章程规定,总部应该设在份额最大的成员经济体(目前为美国),因此拉加德上述表态的潜台词应该是,中国在未来10年内有可能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事实上,包括IMF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认为,如果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越美国。

  IMF等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并非只是为了给中国“加油”,而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表现良好。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稳增长和调结构两个方向上都取得进展的国家。6.9%的经济增速,维持了“中高速增长”,稳增长的目标得以实现;调结构从新常态定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化,不仅逐渐消除危机时代积累的结构性沉疴痼疾,更为新经济周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还处在进行时,但是改革成效已经初显。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特别是摆脱了外部风险因素传导下的市场动荡。直接的表现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人民币汇率改革也在国际化和市场化两端取得成效,人民币汇率逐渐回稳,避免了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资本市场经过“严监管”,也消除了搅扰市场的诸多不安定因素。

  上周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直指金融领域的诸多乱象,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指明了金融脱虚向实的方向。让“僵尸”企业退市、消化存量地方债和减少新增债务,遏制非理性对外投资和稳定楼市并建立长效机制,正成为政策面的重点指向。

  而从对外的角度看,中国正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引领者,这和逆全球化的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引领的全球化有实质性的内容,既有亚投行这个新的全球金融机制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大规模基础设施基金,更有“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新的发展动能。因此,中国引领的新型全球化,为新经济周期的全球市场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方案。对此,IMF首席经济学家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表示,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和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十分重要,中国将继续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相比之下,美国经济近年来虽然复苏明显,但其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美国货币政策即将回归正常化——加息+缩表齐步走。但是“双箭齐发”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又势必要受到美国经济基本面制约。譬如,由于核心通胀率较为低迷,美联储主席耶伦近日对于加息重回谨慎姿态。

  虽然年内影响美国加息缩表的“黑天鹅”正在减少,但是美国国内的“灰犀牛”依然可能莽撞冲击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其一是特朗普的经济政策至今未能得以有效实施,其减税计划和大规模基础建设计划还停留在纸面上;其二是特朗普深陷“通俄门”不能自拔,众议院刚刚通过严苛的对俄新制裁,而且对特朗普改善对俄关系进行了限制;其三是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引发全球呛声,其坚持双边贸易重新谈判的策略对多边主义造成了困扰,这反过来也会影响特朗普的执政能力。

  除了美国以外,其他经济体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日本,“安倍经济学”的边际效用正逐步趋于衰减,这对虽有好转但后劲不足的日本市场不是好消息;而欧盟当前和英国的“离婚官司”正在开打,这对欧盟和英国的经济复苏都带来了麻烦,就在本周,IMF还将今年英国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2%下调至1.7%,原因是英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不及预期。

  像IMF这样的国际组织,对处在新经济周期的主要经济体表现看得十分清晰,因此看好中国的表现并不是头脑发热,而是自有其严密的逻辑。

  这正如奥布斯特费尔德所说,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改革,转向服务业主导、消费驱动的发展模式,对世界而言,重要的不仅是中国保持强劲的增长数字,还在于中国以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式增长。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责编 张杨运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