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0日08:28 环球网

  外媒聚焦国资委释放国企改革信号:国企走向市场

  【环球时报报道德国、英国特约记者 青木 纪双城 记者 李萌】

  “中国国企改革进入快车道”,德国财经网9日称,中国国企“掌门人”、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当日在北京给未来国企改革指出了方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国企改革是否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答案是肯定的”。 

  混合所有制要“宜混则混”

  “2017年混合所有制改革依然是国企改革重要举措之一,突破口要进一步扩大。”肖亚庆9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上要进一步推动。

  不过,混合所有制不是“一搞就灵”。肖亚庆强调,不是所有的国企、央企都要搞混改,宜混则混、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国有企业不一定控股,也可以参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混改是中央历来都在推进的一个战略方向,肖亚庆在会上的表态意味着要进一步落地。混合所有制要求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变,肖亚庆今天所讲,是希望混改在2017年有大的突破和全面的落实,某些战略性想法还是要充分考虑并拿出决心来。

  曹和平认为,进行混合所有制以后,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动员信用的高效益和民营企业在商品市场上动员价格的高效益相结合,可以使我国的商品生产和资本生产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这将打垮过去金融和生产两张皮的制度设计,使中国经济获得新一轮的增长动力。”

  央企重组不会“一哄而起”

  在国企改革中,央企的重组整合是国企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2016年,5对10家央企完成了重组。

  针对央企未来重组的计划,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9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我们不搞行政“拉郎配”,也不是搞简单的“归大堆”,更不搞新的垄断,不会出现一哄而起、大规模的“重组潮”。

  “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成熟一户、重组一户的原则。”张喜武表示,一是要聚焦重点领域搞重组,加快推进煤电、重型装备、钢铁等行业的重组整合,推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二是要探索有效的重组方式;三是要加大重组后融合力度。

  曹和平9日向《环球时报》记者强调,央企的合并应谨防银行系金融机构和财税系金融机构形成巨无霸,在央企和银行系金融机构合并方面应该有示范试点。

  肖亚庆9日还在记者会上公布了一组央企的业绩数字:去年央企营业收入为23.4万亿元, 同比增长2.6%;利润超过1.23万亿元,增加0.5%。今年1-2月 份,央企营业收入3.7万亿元,增长15.2%,利润是1686亿元,增长29.1%。肖亚庆表示,这些数字背后反映出中国经济的稳定。

  市场主导地位更加明显

  不少外媒认为这场时长一个多小时的记者会承载了中国国企改革的重要信息。 

  德国《经济新闻报》9日分析称,国资委记者会是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具体化。北京今年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只有6.5%,这一温和的增长目标也为国企改革卸下包袱,提供了宽松环境。报道称,中国国企的未来发展,将从“量”到“质”的转变。

  路透社称,中国官方的思路已经十分明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稳步推进,进展快慢不是绝对的评判标准: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要保障非国有资本投入者的权益。

  “中国国企走向市场化”,德国新闻电视台9日则认为,国资委的国企改革与北京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相呼应,政府将减少对国企商业行为的干预,市场将扮演更具主导性的力量。此外,国企改革也有利于中国国企在国际市场占据更重要位置。▲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