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9日08:40 新浪财经

  根叔达沃斯观察记:5G流量卖350块 “我想静静”

  根叔达沃斯观察第二日: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根叔达沃斯观察第三日:习大大演讲被中外盛赞

  根叔达沃斯观察:为什么中国嘉宾里马云更受欢迎

  新浪科技李根 发自瑞士达沃斯

  不怕各位笑话,这是我首次被新浪派到达沃斯现场,所以当我第一次觉得这里“势利眼”的时候,选择了默不作声的态度。

  总之,在这个聚集了全球顶尖精英的地方,大家探讨的又都是“全球性”、“公平”、“平等”等高大上话题,我又怎能扫兴地觉得这里满是三六九等呢?一定是时差和睡眠不足,导致了幻觉产生。

  王健林也觉得达沃斯势利眼

图王健林王健林

  所以在今天王健林说到这一次达沃斯的不同时,我差点没在20平米的专访间里失去矜持克制的专业态度。

  没错,万达集团董事长、中国首富、国民老公他爹接受了新浪财经在达沃斯的专访,虽然时间不算长,但王董说他也就在全球范围内答应了我们在内的三家,而且之所以接受新浪采访,也是我们的欧洲站站长郝倩在雪山日暮时分散步偶遇,在求得合影之后,首富大人愉快地表示可以“聊一聊”。

王健林和郝倩王健林和郝倩

  郝倩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首先,要有散步的习惯,即便外面零下15度;其次,要眼尖手快口齿伶俐,并且讲究策略,比如一个美女主动要求合影会让人很难拒绝,但直接扑上去求采访就会显得突兀;最后,北京的朋友请自动忽略散步这一条,毕竟郝倩常年待在没有雾霾的“雾都”伦敦。

  言归正传,在王健林先生开始采访后,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今年达沃斯和去往年的不同。身为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说今年达沃斯对中国企业家明显不同,首先是住得近了服务也上心多了,其次是还给他和马云安排了一对一专场,不然以前来达沃斯多半只能听不能说。王健林强调,这次主要得感谢习大大,另外也说明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王健林说住得近,可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弹丸之地的瑞士的弹丸城市达沃斯,住宿首先非常紧张,其次以会场为中心,半径范围内住得越近地位越高,而且还不是有钱就能住得近,你还得有些其他的身份。

  比如政要们肯定住得最近,这样安保会容易一些,路上也会少一些幺蛾子,相信这次我们的大大、英国的梅姨,应该都是住在主会场最近的套房里。至于那些过来探讨“消除贫困”的亚非拉国家的元首,好像要住得稍远一些,至少得两个通勤车站的距离。在达沃斯,你时常能看到忽然前后有几辆车同时停下来,然后最前面和最后面的车里忽然鱼贯而出好几个大汉,然后东张西望一会儿后在中间左右的车里护送出一个不太出现在电视上的嘉宾。

  所以在达沃斯,住得近是一种身份象征。

  能发言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另外一种象征是有没有“发言”的权力。比如这一次,中国企业家王健林和马云都被安排了单独发言的机会,这是非常高的待遇,并且这种发言现场并非每个人都能进。我不知道除了王健林和马云,以及主持人,谁是最容易进去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标牌上印有“press”的媒体是最难进去的群体。

  进去的流程是怎样的呢?首先,如果有些嘉宾等级很高,比如政要或花大钱买了权限,那可以免预约随时进入;其次,如果你的嘉宾证等级一般,那也可以提前通过App预约一下,但名额非常有限,而且诡异的是身边没有“press”身份的人预约成功;最后,天无绝人之路,也可以选择一种“孝感动天”的方式——提前去排队,以便在有些预约的嘉宾忘了或者有事临时爽约的时候,主办方为了现场好看能放你进去。

图马云专场提前一小时排队马云专场提前一小时排队

  于是,作为长期关注科技互联网的记者,我理所当然被安排去排马云老师的演讲——提前一小时。然而当我在苏黎世时间17点达到18点正式开始的 Aspen1 会场时,已经有几位外国嘉宾开始排队了,但是勤奋的人运气通常不会太差,我排在了第5的位置。

  因为提前排队的时间真是太早了,以至于被不少群众问“have not signed up?”,要么说“Jack Ma,right?”后来也是颇为壮观,没有提前预约到的这个排队序列排出了老长,以至于每一个偶然路过的人都知道马云将要演讲分享。并且如果不是货真价实地来自五湖四海,真怀疑可能是国内手机厂商们爱玩的把戏——请水军充热闹。

图马云专场排队到生无可恋马云专场排队到生无可恋

  于是在接下来等待开场的漫长时间里,只能装作完全不懂英文的样子听旁边南非姑娘和巴黎大妈聊天,她们首先各自分享了搬家移民的经历,比如南非姑娘,一路从非洲搬到了纽约,而巴黎大妈则表示曾经在伦敦待过些时候,但最后还是觉得巴黎有生活气息。在各自寒暄完毕,也开始谈到她们印象中的马云,比如先猜是否会有“同声传译”,然后不知谁忽然说了一句“马云是英文最好的中国商人”,紧接着开始以传闻的角度分析马云如何学会的一口流利的英语——最有趣的是那位巴黎大妈,竟然说马云第一次去美国没要到投资是因为英语不行。

  可能也是因为没有纠正这种事实性错误,从而没有及时攒到人品。当真正开始入场后,主办方的安检竟然采取了“嘉宾优先”的口头规则,也就是说,并没有持有“嘉宾证”的 press 群体,排得在靠前也只能等到最后的最后,理所当然,没有空位了……

  虽然满是无奈,但是也没有办法,毕竟这些嘉宾都是花了不少钱报上名的,有钱就是大爷,而能作为为数不多的被邀请方以媒体出席,似乎不能抗议或者做点什么了,唯有接受工作人员安慰性的“sorry”。

  偶遇谷歌创始人和Facebook投资人

  排在我后面的是一位美国的姑娘,在被告知已经没有座位后,她耸耸肩来了句“I have tried.”让人深感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然而也算是塞翁失马。既然马云专场进不去,那就在整个主会场随处溜达吧,而就在大厅,首先遇到了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他在得知我来自中国后马上跟我说了句“你好”,并主动握手,但他又马上进入了和友人的会谈模式中。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

  Facebook 的天使投资人 Jim Breyer 则显得热情很多,或许也可能是很意外被中国面孔的记者认出来,他一下子显得很兴奋。

  Jim Breyer因为投资尚在校园里的扎克伯格而知名,并且至今被扎克伯格称呼为“boss”,当然,这位被福布斯评选为全世界第一风险投资人的VC,在中国还有一个好基友——IDG资本的创始合伙人熊晓鸽。

Facebook早期投资人Jim BreyerFacebook早期投资人Jim Breyer

  所以当我叫出他名字,告诉他有个叫 Hugo Xiong 的中国资本大亨常讲到 Facebook 的投资故事时,Jim Breyer 显得格外开心。而我也决定冒着出镜暴露肥胖工伤的风险,鼓起勇气提出了合影要求——开心状态中的Jim Breyer 自然没有拒绝,并很客气地说“My pleasure”。

  在遇到布林和 Jim Breyer 后,我自然也开始发现达沃斯真正的卧虎藏龙之处,难怪当初最爱报道达沃斯的某电视记者会有“我的老朋友克林顿”的虚幻感。

  不过,这一次达沃斯正如王健林所言,对中国企业家有了待遇提升,而一同沾光的还有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记者。倒不是会有什么特殊的“权利”,比如不用预约即可随意进出任意会场之类的。

媒体中心供应炒饭媒体中心供应炒饭

  主要是今天中午,在媒体中心提供米饭了,是炒得过火的蛋炒饭,但比起之前芝士酱放太多的通心粉来说,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怎么形容那个芝士通心粉的独特之处呢?安家伦敦的同事郝倩评价称:满满一股脚臭味。于是我当即决定,以后再也不吃通心粉了(微笑)(微笑)(微笑)。

  既然为了证明遇到了 Jim Breyer 而暴露出镜,只好再(hao)接(bu)再(yao)厉(lian)地继续表示下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出镜的事情。为了让远在中国的读者们感受到中国主场的达沃斯,我们开了个直播,来自四川的美女茜茜将作为颜值担当,胖成熊样的根叔作为司机担当,将有一档“达沃斯早班车”的移动直播,内容主要是为大家说点昨天有趣的事情,以及今天有价值的议程。

  虽然北京时间可能已经是下午15点了,但在达沃斯,确实是8点钟的时光。

图达沃斯早班车海报达沃斯早班车海报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