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给杭州带来了什么?外国记者和杭州居民各有感悟:
柔软的城 热情的人
举世瞩目的G20杭州峰会今天就在杭州开幕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超过4000名的国内外记者云集这座千年古城。
之后的几天,杭州将聚焦全世界的目光。那么,这样一场国际盛会为杭州带来了哪些变化?在外国记者和老杭州人眼中,现在的杭州分别带给他们怎样的感悟?
文/图 广州日报特派杭州记者贺涵甫、陈庆辉
几天来,除了与会的各国领导和政经界“大咖”们,杭州的重要客人还有来自全球的4700余名记者。
外媒“初体验”:
杭州好“柔软”
碧空如洗,美景旖旎——这便是此刻的杭州,也是G20期间的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记者在这几天的采访中先后和多位外媒记者交流。他们都对杭州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赞叹不已。
来自德国广播协会的记者Udo Lehene和Jonas Haase刚在新闻中心办完入住手续,就扛起拍摄器材前往江洋畈生态公园。
“难以置信!在杭州这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里,竟然能藏着这么多自然生态区。”Udo Lehene望着天空做深呼吸。“杭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一尘不染。”Jonas Haase说,这还只是他抵达杭州的第一天,还没看到蜚声世界的西湖,杭州的风景就已足够让人痴迷。“等到G20峰会结束的那天,我很难保证自己不会爱上这里。”Udo Lehene笑着说,杭州的气候比德国温润,湿度也刚好,“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柔软。”
来自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记者Caitlin女士与G20特别有缘分。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的一座旅游名城,也是2014年G20峰会的举办地。
作为参与过两届G20峰会报道的记者,Caitlin将杭州和布里斯班进行了一番对比。
“虽然我来到杭州还不足三小时,但对这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一样的纯净、一样的清新。无论道路、商场还是咖啡馆,无论车辆还是路人,一切都是那么有序。”Caitlin说,接下来几天,在会议报道之外,她会用心去体验杭州这座古城的点点滴滴——美景、美食,还有本地居民的热情与好客。
“土著”吐心声:
“为G20奉献热情”
自从进入G20峰会筹备冲刺阶段以来,老杭州人缪文娟阿婆就忙碌开了。74岁的缪阿婆每天精心挑选各种食材,熬成一大锅营养粥,再由老伴陪着一起送到社区附近的志愿者服务部,给为G20做着贡献的志愿者们“补身子”。
记者看到一份缪阿婆熬粥的食谱,从8月22日到昨天,整整十二天,每天熬粥的食材都不重样——有红豆配薏仁、燕麦配当归,还有西洋参加白木耳配熟地。“这些志愿者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我们一把年纪帮不上什么忙,熬点粥让他们补补也算尽心意。”
今年63岁的王鲁民是杭州火车东站微笑亭的总领队。除了日常巡岗,她每天要对新加入的志愿者进行培训,还要安排第二天志愿者服务的岗位内容。
王鲁民个头不高,留着齐耳的短发,笑起来很和气。志愿者们都亲切地叫她王老师。
王鲁民原来从事企业管理工作。50岁退休后,她想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小区里招聘义工的广告,从此成为一名志愿者。
“做志愿者让我觉得自己很充实,可以和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一起工作,参与大大小小的事情、贡献自己的力量,真的很有成就感。”王鲁民说。
王丽青是一名女出租车司机,她利用业余时间练就了一口标准的美式英语。
46岁的王丽青在杭州工作了18年,开出租车开了9年。“杭州的大街小巷只要叫得出名字的,我脑子里会条件反射地知道选择哪条路是最快捷、最实惠的。”
王丽青说,开出租车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每天都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心情也会开朗很多。今年她获得了“杭州十大最美文明出行大使”。
事实上,杭州还有许多类似王丽青这样拥有熟练双语能力的出租车司机。
用一名搭乘过杭州出租车的澳大利亚女记者克莱尔的评价:“杭州的的士司机就和西湖一样美。”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