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5日14:37 投资者报

  起底侏儒基金

  从2011年至今5年间,错过了各种机会,各个年度规模都没能超过5亿元的“侏儒基金”有68只。相同的市场环境,别的产品能长大,自己却沦为侏儒基金,相关基金公司应深刻反思

  金元顺安、天治、信达澳银3家基金公司旗下侏儒基金最多,分别是6只、5只、4只,总规模为上千亿的上投摩根,旗下照样有侏儒基金,上投摩根双核平衡就是豪门中的破落户

  作为侏儒基金聚集地的各公司都有自己的烦心事:金元顺安股东频繁更换,公司动荡影响基金业绩;天治旗下产品难有亮点;信达澳银产品业绩大起大落,投资人难以摸准脉络

  坐以待毙不是好办法,基金公司应从资源、人员方面给这些基金以倾斜,在规模滑至清盘线之前动手拯救,是为上策

  《投资者报》研究员 常阳

  420-421

  2016-6-6

  投资者报

  正如永远长不高的娃儿,错过了各种机会,规模一直不能增大的基金,只能称之为侏儒基金。尽管刚刚过去的这一周A股大幅反弹,但对积重难返的侏儒基金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从2011年至今5年间,A股出现过不少结构性牛市甚至整体大牛市的市场机会,大盘股、小盘股都曾登台表演。身处其中的公募,如能抓住其中一次机会,将业绩做好,都能推动规模增长。可惜的是,侏儒基金却屡屡与机会失之交臂,从2011年至今,各个年度规模都没能超过5亿元。

  沦为侏儒基金,要么是公司内部调整不断,要么是此基金排名持续低落或大起大落,又要么是在大公司中被边缘化的产品。长不高的娃儿让人愁,不能变大的基金则成为基金公司和投资人的心头痛。从基金公司角度,如果放任侏儒基金自生自灭,侏儒基金很可能会变成迷你基金,进而滑入清盘的境地,对持有人也极不公平,因此需要设法拯救;从投资人的角度说,真的只能珍爱资金,适当远离。

  侏儒基金垂危

  从2011年到现在,A股市场给各类基金均提供了适合成长的环境:2011、2012年是连续两年的平衡市,这其中结构型机会频出;2013年是成长股领衔走强,创业板指数上涨83%,主投成长股的基金收获丰厚;2014年至2015年6月的大牛市,指数翻番,其中2014年四季度大盘蓝筹股持续飙升,一个季度内涨幅近60%,2015年上半年创业板最高涨幅几乎翻倍。

  这么多的机会,抓住一次推动净值快速上涨,就能吸引投资者的申购资金,规模就能长大。2011年之前成立的403只投资股票方向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中,占比多数的基金,都能获得业绩规模双丰收。以2011年当年成立的75只基金为例,经过5年的运作,其中39只、占比五成以上的产品,规模曾经超过10亿元,今年一季度末时,有19只产品规模超过10亿元,更有4只产品规模超过30亿元。

  然而,恰恰就有68只一直未能长大(见表1:68只侏儒基金规模变化),近5年每年年底的规模都在5亿元以下,成为名符其实的“侏儒基金”。相同的市场环境,别的产品能长大,自己却沦为侏儒基金,基金自身和所属公司均应猛醒。

  业绩影响规模,反过来,规模也影响业绩。正如轮船排水量不够,难以远航,侏儒基金规模小,也掣肘业绩。规模小,基金经理要留出应对赎回的资金,可腾挪买卖股票的空间小,同时必然担心是否会滑入到“迷你基金 ”的群体,成为“清盘基金”的候选人,实际操作中就会更有顾忌。即使坚定看好牛市,也不敢在仓位上限运作。

  管理规模小的侏儒基金,由于给基金公司赚取的管理费少,在基金公司内部难言地位重要。一个基金经理管1只基金,5亿元规模基金,比30亿元、40亿元乃至上百亿元基金赚取的管理费少几倍甚至几十倍,公司当然首先重视大基金的盈利能力、净值增长情况,侏儒基金被边缘化自不待言。

  业绩差导致规模小,规模小又造成其获得资源少,进而再度拖累业绩,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后果相当可怕。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年初到5月25日(下称“今年以来”),这68只侏儒基金,排名跑输同类的分别达23只、40只、44只。今年以来,更有22只处在后1/5的位置,侏儒基金已经成为业绩垫底基金的大本营。

  具体到公司(见表2:侏儒基金聚集公司),金元顺安、天治、信达澳银3家基金公司旗下此类产品最多,分别是6只、5只、4只,成为侏儒基金的聚集地,东吴等公司也达到了3只。而梳理侏儒基金的聚集地,则可谓是各有各家伤心事。

  乱班里面侏儒多

  金元安顺旗下侏儒基金最多,涵盖了从公司创立之初最早成立的金元顺安宝石动力到成长动力、价值增长等6只产品。

  作为公司发行的第一只产品,金元顺安宝石动力基金诞生于2007年8月,当时正是上一轮大牛市中基金发行最火热时,首募49.89亿元,此规模超过现在公司整体规模,这也是这只基金曾经有过的最大规模,辉煌只在那一刻,从此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类似于下楼梯的多个“L”型,2008年缩水破40亿元、2009年破30亿元、2010年遭遇大额赎回直接跌破10亿元,2011年初,步入“侏儒基金(5亿元)”贫困圈,到现在一直不能脱贫。该基金的最新数据是,今年一季度末规模只有1.21亿元。当年其他基金公司同月成立的7只基金,有5只规模超过20亿元,其中4只超过30亿元。

  从业绩上看,自成立到现在,该基金累积收益一般,但却历经7任基金经理,可谓更换频繁。但换来换去,业绩不见什么改观,规模则每况愈下。或许公司是有病乱投医,不得已而为之,但对投资人来说,则更难形成稳定预期。

  投资人对公司的担忧是有原因的,因为公司旗下另一只基金也是如此。金元顺安价值增长从成立到现在的7年时间,经历了8任基金经理,平均每位经理管理不足1年。这8位经理中,第1任管理只有9个月,第2任管理17个月,第3任管理了12个月,第4任上是两位经理,其中一人管理14个月,现任经理的前一任管理15个月,就这样走马灯似的换人,投资人对未来根本难有中长期的预期。

  事实上,此基金业绩也乏善可陈。年度排名业绩看相对百分比排名,百分比值越大越靠后,低于50%就是落后行业平均。从2012年到2015年,金元顺安价值增长各年度业绩排名分别是81.30%、50.50%、91.28%,今年以来继续跑输同类。反观行业内其他公司旗下基金,有些产品的经理已四五年不换,有的长达七八年,基金经理有自己的操作思路和理念也能贯彻并被投资人熟悉,投资人也能根据历史表现,确定自己对此基金的预期。任职时间按月计算的基金,培养不出稳定的基金风格。

  实际上,这家公司股东的更迭也非常频繁,这可能是公司旗下侏儒基金丛生、基金经理频繁更换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6年11月,这家公司刚成立时,名叫金元比联基金公司,是首家港资入股的合资基金公司。但之后不久,即开始多次改名,先是更名为“金元惠理”,再到现在的“金元安顺”。每一次名称变更的背后,都是股东的更迭,而这也是令基金公司各方面人员最困扰的事情之一。股东变更一次,投研部门通常都要来一次大换血,各位基金经理的定位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基金经理都不知自己明天的午餐在哪里,管理基金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所以,整个公司自成立到现在,规模一直没能做大。

  公司刚成立家底并不差。成立整一年后的2007年年底,整体规模排名所处位置,比同在上海的中欧基金略小,比北京的新华、深圳的大摩华鑫两家公司规模略大。经过近7年的发展,到了2014年年底,与原来领先者比,差距更大,中欧是其规模17倍;和远不如己者比,已被赶超,新华和大摩华鑫分别是其规模的12倍、8倍。2014年年底的这个成绩,让当时的股东觉得握着一个“鸡肋”,3个月后的2015年3月,公司进行了最近一次的股东更迭。从那时到今年一季度末,新股东入主整一年,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显著,旗下主动股基规模全部在两亿元以下,小于首募规模。

  业绩要么垫底要么大起大落

  天治旗下有5只侏儒基金,天治低碳经济是绩差基金的典型代表。该基金于2005年1月成立,成立后的11个年度中,9次处于同类后50%。近6年更是连续在后50%;近5年在可比的64只基金中,倒数第2;近3年在全部96只可比基金中,倒数第1。该基金首募12.12亿元,现在只剩0.65亿元。有3只基金和其同年同月成立,累积收益均大幅超越此产品,现在的规模分别是其97倍、22倍、11倍。

  信达澳银精华旗下4只侏儒基金,分别是信达澳银精华、信达澳银中小盘、信达澳银红利回报、信达澳银产业升级,这4只基金的业绩均大起大落。

  信达澳银精华成立最早,也是最爱玩“过山车”的。2011年、2012年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分别是总62名中第17、总73名中第16,按照百分比排名在前1/5。到了2013年,在总83名中排名倒数第5。时间到了2014年,在总数128只基金中,冲到了第3名,这已经是相当好的业绩了,基金规模在2015年一季度增加了几乎3倍,没想到2015年在同类226只基金中倒数第2,将追排名的投资人全部套在高点,2015年年底时规模再度回到年初的起点。

  信达澳银红利回报的套路相同,在2014年,相对排名在总数426只基金中第14,2015年却是倒数第17,可谓一年是九霄云外,一年是地狱十八层。投资这样的基金没有一颗大心脏,真是难以承受。

  信达澳银中小板倒是稳定,但不是稳定地排在前面,而是稳定地落后,近5年,只有一次稍微跑赢同类,却有3年在后1/5,2011年在301只基金中倒数第18,排在后1/10;2012年在365只基金中倒数第37,处于后1/10;2015年还是后1/10。今年以来稍好,但还是后1/5。

  要么大起大落,要么一直落后,让投资人怎样跟随这样的公司?出现如此之多的侏儒基金,公司确实应该想想办法拯救这些基金,拯救公司自己。

  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东吴旗下有3只混合基金都是侏儒基金,分别是于2009年12月、2010年6月、2011年9月发行的东吴新经济、东吴新创业和东吴新产业精选。

  当然,这3只基金初始发行时,成立规模就居于末端,属于先天发育不足型,经历了各任经理的管理,后天成长还是不良。与其同年同月成立的基金,规模大的超过20亿元,小的也超过10亿元,并且,其他基金或是曾经有过大规模风光时,或是规模在相对高位保持稳定,而东吴旗下的这3只产品,却是齐刷刷地长不大,而且越来越小。到今年一季度末,3只基金规模分别是0.48亿元、0.21亿元、1.35亿元。

  对比同年同月成立基金的业绩,东吴新经济、东吴新创业处于垫底位置,规模小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业绩差规模小”的简单逻辑。但是,东吴新产业精选却是在同年同月诞生的7只基金中排名业绩第2,在2013年、2015年,东吴新产业精选基金业绩都冲进过同类前1/3,但规模却未见明显增长,这就需要基金公司的有关部门找找自己的原因了。从长期业绩看,富安达优势成长和该基金同年同月成立,累积业绩跑输20个百分点,现在规模却已达18.36亿元,而东吴新产业精选规模只有1.35亿元。东吴旗下产品,如果无论业绩好坏,都长不大,东吴基金是不是该学学其他基金公司的市场推广,知耻而后勇?

  豪门中也有破落户

  无论是金元安顺还是东吴,都是现在市场上的小公司,这是普遍规律,公司小,基金自然也小。但公正的市场会惩罚所有的绩差基金,无论它生于豪门还是寒家,只要业绩差,一样会被打入侏儒基金之列。所以,警惕侏儒基金,大公司亦应未雨绸缪。

  总规模上千亿的上投摩根,旗下照样有侏儒基金,上投摩根双核平衡就是豪门中的破落户。

  上投摩根双核平衡在2008年5月成立,初始募集14.23亿元,之后就一直走下坡路,2011年年底开始进入5亿元以下的侏儒基金行列,到现在只剩下2.47亿元。该基金之所以规模日下,主要是自诞生起业绩一直没有起色。同年同月的混合型基金共有7只,自成立到今年5月25日,平均累积收益1.71倍,该基金只有1.01倍,位于倒数第3。同期累积收益最高的3只产品,规模分别是其19倍、17倍、10倍。

  就此类侏儒基金的未来出路问题,笔者与一位资深基金研究员进行了交流。他坦陈,当规模触及证监会规定的红线后,基金公司固然可以召开持有人大会决定清盘,但对基金持有人而言,难言公平:第一,此类基金多数业绩一般,投资人当初认购时,看好基金管理能力,历经多年却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其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损失无处可以挽回;第二,基金公司一再说择时是难为之事,那基金公司又怎能保证,其选择的清盘时间是损失最小的时点呢?如果再延迟几天,市场好起来,可能损失会小一些。也就是说,本应由投资人选择退出的时间,由基金公司代为决定,难言圆满。

  对于如何挽救此类基金,该基金研究员认为,在保证公平交易的基础上,基金公司应该从投研两方面对业绩差的基金进行适当倾斜,至少使得同一公司旗下基金不至于分化太过严重。如果旗下有业绩不错的基金,市场推广部门有责任抓住机会将其推荐给合适的投资人。■

责任编辑:孔瑞敏 SF167

相关阅读

离开廉价劳动力怎么发展制造业

很多人将中国制造竞争力下跌归咎于劳动力成本走高。如果这个逻辑正确,那德国和瑞士这种劳动力成本奇高的国家早就不应该有大规模工业生产了,这两个国家劳动力成本比美国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们在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游刃有余。

营改增后银行业税负降了吗

“营改增”的实施对于银行业系统和流程改造带来较大挑战,给银行业的财力、人力等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后续相关政策应对于银行业加以一定扶持,并给予适当优惠。

股市大方向:选股不选市的一年

这是选股不选市的一年。今年以来的A股几乎又是“熊冠全球”,目前的沪深300指数基本上已经接近花旗对于今年沪深300的目标价格,下半年上涨的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

以泡沫攻泡沫方能解房价困局

如此纠结的困局究竟该怎么破?去除房地产的抵押物属性是治本之策,即大力发展信用融资逐步置换房地产抵押贷款。不过,这是个长期政策,需缓缓图之。短期内想破局,可能要再制造一个泡沫,资金自然会离开房地产领域。下一个泡沫也许是股权市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