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01:27 新京报

  大学生毕业留武汉购保障房可打八折

3月11日,2017年“百企万岗”大学生就业公益招聘在武汉大学举行,近200家企业为学子提供6000多个岗位。招聘会吸引了一万多名学子前来咨询。图/视觉中国  3月11日,2017年“百企万岗”大学生就业公益招聘在武汉大学举行,近200家企业为学子提供6000多个岗位。招聘会吸引了一万多名学子前来咨询。图/视觉中国

  新京报讯 (记者王俊)凭毕业证可落户、购租房可“打八折”、本科毕业生最低年薪5万元……7月以来,全国多个二线城市上演“抢人战”。近日,武汉市发布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和收入新政,包括“八折”购租房政策和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将“抢人大战”推上高潮。

  全国首创毕业生最低年薪标准

  10月11日,武汉市发布《关于加强大学毕业生安居保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放宽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试行政策》和《武汉市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三项新政。

  新政从落户、安居和薪酬3个方面做出规定。其中,再次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提出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

  安居方面,新政提出,未来五年将建设和筹集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争取“让更多留汉就业创业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这意味着留汉大学生可享受八折购房租房优惠。

  新政还率先在全国确定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规定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为:大学专科生4万元、大学本科生5万元、硕士研究生6万元、博士研究生8万元。

  今年伊始,武汉便不断加码人才吸引政策,关于此次再度升级人才吸引政策,武汉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按照让留汉大学毕业生能就业、易创业、快落户、好安居,把武汉打造成“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的要求,有关部门评估了今年6月出台的《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并围绕大学毕业生“落户”“住房”“收入”等方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深化的具体措施建议,形成了这次印发的三个专项政策。

  毕业生在汉落户同比增3倍

  武汉市这一系列人才吸引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如何?

  湖北大学大四学生杨海北,是全国首个高校“共享厨房”的创始人,他对记者说,这一新政对自己有一定吸引力,打算毕业留在武汉。但因为目前还住在学校,所以对购房、租房的优惠政策没有直观感受。

  湖北大学2015级一名硕士研究生则表示,自己现在在广州实习,找工作会优先选择一线城市,武汉会作为一条退路。

  “政策一出,群里讨论比较热烈。但我很多本科同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对政策的反应并没有很激烈,这一新政有吸引力,但并未影响他们的决定,没有人说因为这个政策想回到武汉。武汉工资比较低、工作机会较一线城市少、没有太多上升空间,这些还是制约同学们选择的主要因素。”这名同学表示。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易元祥告诉记者,武汉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对毕业生就业选择有导向性作用。2017届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中,约40%选择在武汉就业(本科生比例为20%),比例明显提升。2018届毕业生也在积极关注有关政策,有意向在武汉就业的人数较往年增加。

  武汉市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大学毕业生在汉落户比去年同期增长311%。

  ■ 焦点

  指导性薪酬标准会否太低?

  大学毕业生标准是最低工资2倍

  新政中关于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引起广泛热议,有声音认为,这一标准并不算高,硕士一年6万,月薪也只有5000元。

  对此,武汉市人社局回应,以往武汉市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薪酬水平与一线城市和部分同类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政策出台后,留汉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水平在同类城市中居前列,与一线城市的差距也大幅缩小,并且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还将每2-3年随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

  记者从武汉市人社局了解到,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社会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750元(年薪2.1万元),这次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中最低的专科生指导年薪也达到了4万元,是最低工资标准的近两倍。博士研究生达到近4倍。

  ■ 解读

  二线城市打响“抢人战” 专家:综合吸引力是关键

  今年以来,不少二线城市相继出台人才吸引政策,“零门槛”落户、购租房优惠等成政策“标配”。“橄榄枝”政策虽然起到一定效果,但仍有不少人逃回北上广。对于这一现象,专家认为,城市的宜居、产业生态的成熟、文化的包容是更重要因素,说到底还是看综合吸引力。

  户口、房子和补贴成标配

  今年7月,成都推出“蓉漂”计划,提出“先落户后就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就可落户。

  住房方面,今年7月,武汉、成都、长沙、合肥、南昌等5省会城市联合提出支持在校大学生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完善大学毕业生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

  成都新都区近日出台24条人才新政也提出,将推行青年人才公屋,对落户新都区且在新都区工作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住房困难的未婚青年和青年家庭提供过渡性居住。

  除送户口、房子外,不少城市直接拿出现金补贴。南京市7月1日实施人才安居办法,本科毕业在宁就业大学生(25岁以下),可享受每月600-1000元租赁补贴,或申请30平方米公租房。

  对新落户工作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长沙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首次购房可分别获得6万元、3万元补贴。

  对于“抢人战”,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认为,二线城市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与国家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和创新创业有关,人才就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所以成为城市“必争之地”。

  “综合吸引力”是抢人关键

  虽然二线城市相继抛出“橄榄枝”,但仍然有不少人坚守一线城市,逃离北上广的人群中,不乏逃回北上广者。

  “城市的宜居、产业生态的成熟、文化的包容是更重要的因素,住房、落户、补贴,这些单一指标的吸引方式,会引起关注但不一定非常奏效,说到底还是看综合吸引力的比拼。”刘彦平说。

  该研究室副研究员李超认为,二线城市如果希望长期持续吸引人才,除给予户口、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还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抓好产业发展,扩大经济体量;二是排除制度性因素的干扰。

  “为什么很多人又逃回北上广?就是因为其他城市存在办事难、工作环境不好等因素。二线城市要做好制度建设,让人才更舒心地定居。”李超说。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